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林道小城 博登湖上最美港口


2016年諾貝爾獎學術交流活動。(Christian Flemming/Lindau Nobel)

來過林道的人,都會用小巧精緻來形容她。

由於從未受到任何一場世界戰爭的波及,這座博登湖畔的德國小城得以完好呈現歷史風貌。古老卻精緻的房子、曲徑通幽的小巷、古城牆的遺蹟、靜謐的庭院,一回眸、一轉身,捕捉到的都是美。

文 _ 王亦笑

在諸多的博登湖周邊小城中,林道(Lindau)是唯一隸屬巴伐利亞州的。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林道也曾被劃歸為奧地利和法國的領地,不過短期內又都回到了巴伐利亞的懷抱。如此有趣的地理和行政劃分,益顯林道的獨特之處。

林道信使 長達半世紀的重要航線

林道的歷史到底有多長,如今已很難追溯。能夠確切知道的是,「林道」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是始於882年的一份歷史檔案。據林道旅遊局Magdalena Konnerth女士介紹,這份檔案提到羅馬帝國的阿達爾貝特勳爵在林道建造了一座修道院。而Lindau這個名字來源於Linden(椴樹、菩提樹),因此椴樹也出現在城徽上。

中世紀時,林道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帝國自由城市,因處於交通要道而成為知名的貿易城市。那時有一條重要的航線就叫做「林道信使」(Lindauer Bote),是連接林道和米蘭之間的運輸服務。


林道港。(Lindau旅遊局提供)

天氣好的話,這段長達325公里的行程只需要五天,在那時已是讓人引以為傲的速度。大約從1322年到1824年,旅客、貨物以及郵件等往來於此500多年,旅客中不乏歌德、莫扎特這等名垂青史的人物。只是當時泛舟於湖上的他們,恐怕還無法預見自己身後的輝煌。

那時出口的貨物主要是亞麻布(Leinen),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織麻布的工具。其次是穀物,然後是鹽。由於鹽,林道變得非常富有。這完全得益於貿易往來,過往商人得交各種稅,如過橋稅、過夜稅等。買鹽的主要是瑞士人,他們需要鹽來做奶酪。

然而如此盛況,也有時過境遷之時,隨著新航線的開發,林道逐漸失去了往日地位。到1803年,林道失去了自由市的身分;1804年被賣給奧地利,次年奧地利又將其還給了巴伐利亞。說起來這還要感謝拿破崙,當時他再度打敗反法同盟並加冕稱帝,一敗塗地的奧地利無力再顧及小城得失,於是林道又回歸巴伐利亞。

漫步老城 路遇各種驚喜

漫步於林道老城,很容易路遇各種驚喜。熱鬧的Maximilienstrasse商業街上店鋪林立,而且無論是店鋪還是商品都非常有特色,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


林道老城Maximilienstrasse商業街。(Lindau旅遊局提供)


老市政廳(Altes Rathaus)(Lindau旅遊局提供)

坐落在老城中心的老市政廳(Altes Rathaus)建築十分搶眼,外牆壁畫可謂精美絕倫。該建築初建於15世紀,後來又歷經多次修葺,融合了哥特式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

據悉,以前給老百姓的通知,都得通過口頭公布,因為大家都不識字。人們集中在這裡,上面的窗戶打開,政府人員就會宣布新的稅法,或者新的規則。雖然林道屬於一個高素質的城市,很久之前就有一個女子學校,16世紀有個拉丁文學校,但上學的大多是上流社會的人或商人,一般的老百姓還是不識字。如今,老市政廳的首層是林道圖書館和資料庫,免費開放;上面兩層則用於會議。

不遠處的聖斯特凡(St. Stephan)大教堂,外部古樸莊重、內部富麗堂皇,可以看到一些巴洛克、洛可可的裝飾元素。

路邊的林達維亞(Lindavia)噴泉散發著安靜優雅的氣質,清涼泉水讓人感到十分舒爽。據介紹,林道有40個噴泉,林達維亞是最為著名的一個,1884年為紀念路德維希二世加冕而安放於此,旁邊的四座人像分別象徵著航運、漁業、釀酒和農業。

還有一處驚喜不能錯過,就是林道的屋頂花園。由於這裡房屋建築密集,很難擁有寬敞的花園,所以人們乾脆把花園移到樓頂。奼紫嫣紅的屋頂風光,別有一番意趣。

港口區域 林道最美麗的明信片

一路來到港口區,就走入了林道最美麗的明信片。湖光山色中,兩座地標性建築物讓過往遊客過目不忘。一座是高高雄踞的石獅,一座是矗立水中的白色燈塔,兩者彼此呼應,既為過往船隻指明方向,又向他們威嚴宣示即將進入巴伐利亞的領地。


林道港入口的石獅和白色燈塔。(Lindau旅遊局提供)


Mangturm是建於13世紀的舊燈塔,四方形建築配上琉璃瓦四方尖頂,與圓形新燈塔相映成趣。(Lindau旅遊局提供)

石獅和白色燈塔是1856年同時落成的,已在此守望160餘載。石獅高6米、重達50噸,威武雄壯,是巴伐利亞的象徵。高33米的白色燈塔被稱為新燈塔(Neuer Leuchtturm),因為在港口河岸的另一邊還有一座建於13世紀的舊燈塔(Mangturm),四方形建築配上琉璃瓦四方尖頂,倒是與圓形新燈塔相映成趣。

新燈塔是德國最南面的燈塔也是巴伐利亞州唯一的燈塔。19世紀燈塔建成之時,人們用松脂石點燃照明。燈塔上的守衛得時刻留神,看到有船到達港口,他們得高喊,問船從哪裡來,裝著什麼貨。

如今,五層樓高的新燈塔向民眾開放,不過開放時間要視季節和天氣而定。誰願意登上139級臺階,就可以到塔頂上俯瞰小城、欣賞視野更為廣闊的山湖美景。門票成人2.1歐元,兒童0.8歐元。

港口的沿岸有許多餐廳和咖啡館,天氣晴暖之時,人們喜歡坐在室外,點一杯花式冰淇淋,或來一杯清爽啤酒,看藍色湖面上白帆點點,觀遠山青黛上白雪皚皚,待到夕陽西下時,金色陽光遍灑在水面之上,璀璨如鑽。此情此景才讓人徹悟「博登湖上最美港口」的意涵。

諾獎大會 雲集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如果說老城和港口,讓人們領略了古色古香和天光水色的林道,那每年一次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則盡顯林道的文化底蘊和無窮活力。

每年6月的最後一周,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會來林道與優秀的青年學子們進行學術交流。這些學子們來自於世界各地,都是經過層層推薦與選拔的頂尖人才,他們有機會與「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面對面交流,探討與切磋科學領域的學術難題,真是非常令人稱羨。

諾貝爾獲獎者大會通常聚焦特定主題,並在三個諾貝爾獎領域之間輪流:化學、物理、生理學或醫學。今年的第67屆諾獎大會於6月25至30日舉行,聚焦化學領域,有3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與400位青年學子相聚於此。

諾獎大會的傳統始於1951年,那時剛剛經歷過二戰的德國百廢待興,德國與國外的科技交流幾乎陷於停頓,很多學者、科學家紛紛遷居他國。來自林道的醫生Franz Karl Hein和他的同事Gustav Parade於是提出,通過學術交流論壇和國際科研討論來扭轉德國學術荒蕪的狀況。

他們向萊納特.貝納多特(Lennart Bernadotte)伯爵尋求資助,這位瑞典維多利亞女王的親孫子深信這會對國際科研合作起到推動作用,於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邀請諾貝爾得獎者來參加會議。1952年6月11日,伯爵在林道舉辦了第一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歐洲會議」,此後諾獎大會年年舉辦、從未間斷。

2004年萊納特.貝納多特伯爵去世後,其夫人索尼婭.貝納多特女伯爵繼續領導和組織每年一屆的大會。2008年索尼婭病逝後,其女兒貝蒂納.貝納多特女伯爵又繼承了家族的這項事業,成為諾獎大會的新任主席。可以說贊助科學事業的發展,已成為貝納多特家族的傳統和榮譽。◇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