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元宵佳節寄新語》(影像第八集)|#新紀元

                       

                                                                                                                點圖看影像                                                                                              

觀眾朋友大家好!元宵節是中國新年的尾聲,俗稱「小年」。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大人們燃放七彩焰火,孩子們手提著各式燈籠玩遊戲,歡聲笑語一片熱鬧的氣氛。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又稱為元宵、元宵節、上元、正月半。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每年的黃曆元月十五日。古人稱夜為「宵」,元宵是一年當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點起萬盞彩燈、燃放火焰、喜猜燈謎、出門賞月,共吃元宵,來歡度這個愉快的節日,以慶賀新年的延續。

相傳大約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陳平掃除了諸呂之亂,於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擁立漢文帝劉恒登基。

漢文帝劉恒為感念來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大赦天下。以後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以示慶賀。

民間也有把元宵節叫火把節,最開始是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最興盛的時期,有數萬百姓參加歌舞,從白天到夜晚,一直歌舞不斷去除晦氣。直到今天,一些地區的人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元宵節活動

1. 點天燈

台灣平溪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在用紙糊成的燈狀球體下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天空中的天燈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像是一個個大大小小閃爍的火球,隨風飄向遠方,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非常漂亮。天燈放得越高,運氣就會越好。

2. 燃蜂炮

台灣台南鹽水的「南蜂炮」是每年元宵節一道亮麗的風景。「蜂炮」有數萬支衝天炮製作而成,而每一個的衝天炮的炮芯都連接在一起,只要點燃其中一個衝天炮,就會帶動邊上其他衝天炮轟炸,霎時間,多個衝天炮連續射出,十分響亮。據說,每年燃放「蜂炮」有乞求風調雨順、平平安安的象徵。

3. 炸邯鄲

炸邯鄲是台灣台東元宵節近五十年來特有的習俗,寒單爺本稱為邯鄲爺、也稱武財神。相傳「寒單爺」生性怕冷,在他出來的時候,人們以火炮為他驅除寒冷。「寒單爺」所到之處,鞭炮齊鳴,人們紛紛往他身上扔鮮花、水果以及鞭炮。觀看的人們,臉上堆滿了微笑。

4. 乞龜

每年元宵節澎湖所有的廟宇的中央桌子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龜」,有用麵粉、雞蛋、糖、沙油等為原料製作出龜形狀的雞蛋精龜,還有用糯米和甲糖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鄉民在溫暖的燭光照耀下,虔誠地舉行著富有宗教色彩的「乞龜」儀式。

5. 炸橋

「炸橋」也是元宵節一種特殊的習俗,儀式一般由寺廟主持,儀式開始前,先放鞭炮,早上10點30分,數十輛的轎子一字排開,擡轎者紛紛褪去手錶、鞋、襪子。當主持人敲響鑼鼓,擡轎者擡著轎子跳入海中,泅渡過港,每頂轎子來回三趟,隨後繞港遊走,中午12點,神轎返回廟宇,整個活動才結束。

6. 猜燈謎

黃曆正月十五,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些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 

7. 鬧花燈

傳統鬧花燈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人們開始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8 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在山西陜西等地還有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美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由來已久。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是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花生、棗泥等做餡,用糯米粉包成圓球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元宵節北方人和南方人之前吃的是不一樣的。 

北方人有棗泥、豆沙、黑白芝麻等,餡料都是事先凍好的,切成四方小塊,碼在盤子裡,把餡兒用大笊籬盛著往水裡一蘸,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篩子裡搖,等餡兒沾滿糯米粉,倒在笊籬裡蘸水再搖,滾滾滾,就滾成元宵了。

而南方人吃的湯圓不是滾出來的,是包出來的。先搟皮,再放餡,然後團成圓球。當然都是煮著吃,只不過,北方的元宵,一滾再滾,吃起來有勁道;南方的湯圓包的時候,麵不是實的,含水多,煮出來晶瑩剔透、圓潤。

﹡元宵節歷史傳統

■唐朝元宵節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唐時期唐玄宗在勤政樓城牆外加了一道圍牆,從此勤政樓前樓便成了觀禮台,樓下的廣場成為宮廷的歌舞場。每到正月十五,唐玄宗都到樓上賞燈看戲,皇親貴族和朝中重臣設有專門的看樓。夜色將盡時,就讓宮女到樓前歌舞娛樂。有詩云:「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生。」

唐朝元宵燈會上,有歌舞、雜技、魔術、山車、旱船、尋橦、走索、丸劍、角牴等百戲,也有胡旋舞、柘枝舞、霓裳羽衣舞、龜茲樂、天竺樂等樂舞,還有琵琶、笙、笛、箜篌、拍板等組成的伴奏樂團。

元宵節的燈籠也出落的千姿百態,長短纖穠,富麗清雅,各有千秋。漢朝的黃色燈籠,到了唐朝,匠人毛順打造出了壯麗的燈樓。京都的匠人毛順,給唐玄宗在上陽宮做成了二十座燈樓,每座一百五十尺。(韓鄂《歲華紀麗.上元燈樓》)

唐睿宗時,一個胡人請求在玄武樓外點燃千百盞燈供佛,都城裡的人爭著出城來觀看。

從敦煌壁畫看,唐宋時期的敦煌人會在正月十五這天舉行隆重的燃燈活動,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同樂。一份一千多年前的《河西節度使大王寶剎燃燈文》顯示,在公元964年至974年間的一個元宵節,時任敦煌地區最高長官的「河西節度使大王」曹元忠,在莫高窟主持了燃燈活動,地方的最高長官主持燃燈儀式,並有文章記載。足見當時正月十五的隆重和舉國上下、中原內外崇佛信道的宗教氛圍。

■宋朝元宵節的繁華盛世

宋朝沿襲了唐朝的習慣,上元節的前後各一天,城中張燈,大內正門結彩成了山樓,掛起燈籠,搭起露台,宮廷樂隊演出各種劇目。皇上到道觀上香,然後到燈樓上,或者東華門和東西角樓上觀燈,宴請大臣。周邊的國家的使臣隨著本國的歌舞樂隊在燈樓下排列。東華、左右掖門、東西角樓、城門大道、大宮觀寺院都搭起了山棚,奏樂張燈,皇城的內城牆上都掛滿了燈籠。晚上,把舊城門打開一直到天亮,讓讀書人和百姓盡情觀看,後來增加到了正月十七和十八兩天。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間,下詔放燈五天。正月十八謂之收燈,最後一曲歌畢,開始拆除燈樓:「樓台寂寞收燈夜,門巷蕭條掃雪天」。

宋太祖在建隆二年的上元節,登上明德樓賞燈,召見朝廷中的高級官員元宵節宴飲,江南和吳越的使者也列席。西洋和南洋的外國人的待遇降了一等,坐在樓下,也賞賜了酒食,直到半夜。

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十四日,賜大食、三佛齊、蒲端諸國來進奉的使者緡錢,讓他們賞燈宴飲,這既是外交禮節,對藩國的禮遇,也是證明宋朝國力的時候。

《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回憶,皇帝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帶著太子、后妃和宮人們登上宣德樓,觀賞御街的燈籠。宋朝的元宵節有多繁盛呢?從前一年的冬至節後就開始準備了。在京都開封內,搭起山棚供人表演觀看。搭起的山棚正對著宣德樓。遊人湧到御街上來看熱鬧,「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即來源於宋代的上元節放燈習俗。說到這裡,順便說說這句俗語的來歷。田登出身名門,才德俱佳,曾經任職集賢殿修撰,在做南京留守時,他的下屬避他的名諱,把「登」避為「火」。一年的正月十五,下屬在街上貼了一榜:「奉台旨,民間依例放火三日。」後成了讀書人的話柄,從此留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俗語,實在有點冤枉。

北宋從前一年的冬至日之後開始準備元宵節,而南宋,從前一年的重陽節賞過菊花燈之後就開始準備來年的元宵節的燈籠了。記載南宋生活的《武林舊事》專以「燈品」一節記載上等新奇燈籠的種類。當時蘇州和福州的燈籠為天下冠,新安的燈籠是後起之秀。有的燈籠用玳瑁裝飾。無骨玻璃燈,像一個玻璃球。珠子燈,五色珠為網,下垂流蘇。羊皮燈如皮影戲。

羅帛燈尤多,最新奇的是「萬眼羅」。我們如今只能從文字的描繪上去想像當時的燈籠之精美新奇。絹燈上有繪畫,詩詞,想念故土的人寫上舊時京都的逗樂的話,雅俗共賞,貴賤同樂。

還有名噪一時的藕絲燈,用最上等的織錦直接織出人物圖案,「有天人、鬼神、龍象、宮殿之屬,窮極幻眇,奇特不可名。」(《鐵圍山叢談》)

在古時留存下來的畫中也可見一斑。比如《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中,從早到晚的各種節目,均有憲宗在場的畫面。其中演出、雜技、魔;此外,還有明代的《上元燈彩圖》畫卷中,也描繪了古人慶祝上元節的熱鬧場面。

現存最早的元宵節的詩歌是隋煬帝所作的《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法輪在天上旋轉,誦經的聲音從天上傳來。無數燈籠形成發光的樹,燈火如花朵綻放。月華如水,春風拂過,梅花在夜裡悄然綻放。皇宮裡,燈籠在金碧輝煌的宮中一盞盞的接連點亮,琉璃台上鐘鼓齊鳴,樂音環繞。

首聯描寫了寺院中的燈籠和僧人誦經的盛況;頷聯描寫了民間的燈籠;頸聯中氣象更加開闊,由實入虛,春天就要到了;尾聯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皇宮裡的與寺廟和民間都不一樣的元宵節。

﹡月圓之夜 法輪旋轉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中國人留下的第一首元宵節的詩歌是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月圓之夜,法輪旋轉,那是暗夜中的光明。

特別是今天的元宵節「武漢肺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大家要清醒,大家要冷靜,其實,疫情兇猛,自保有妙招。

在致命的「武漢肺炎」面前,有人在恐慌焦慮、怨恨暴躁的時候,法輪功學員推薦誠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讓心靈的荒蕪得到澆灌,重獲平靜和安全,病情好轉出現轉機;也有人在身患絕症、無助無求的時候,誠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或者看了李洪志大師的天書《轉法輪》,結果意外的絕處逢生。

親愛的觀眾朋友,元宵明月寄心語,我們真誠的希望大家在危難黑暗中,能尋找到光明,迎接新的輝煌人生。

視頻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FW5iPJy8&feature=youtu.be

撰稿 龐鐘
主持人 明月
拍攝 DR
審稿 shuhua
圖編 Vion Lo
音樂 劉紹珊
後製 Jordana
特別鳴謝 香港大紀元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大紀元時報 新唐人電視台
正見網天音 臺灣故宮博物館
影片來源:香港大紀元新紀元聯合頻道
責任編輯:Jordana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