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元宵節 中國新年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第八十二集)|#新紀元

 


                                                                                             
圖編  陶文/新紀元
 
癸卯圓月當空照,火樹銀花遍地開,
萬家空巷人歡來,元宵之夜樂忘返。

今天西曆2023年2月5日(黃曆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正月是黃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古時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賞花燈習俗為主。這天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民間有句老話說「沒出十五都是年」,可見2023癸卯兔年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屬於中國新年。而正月十五是節日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今天的《談節說文》節目第八十二集,我們一起來聊聊《元宵節、中國新年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圖編  陶文/新紀元

觀眾朋友們好!

知道中華傳統的人都說中國新年是神定的日子。那麼,神定的中華傳統民俗有哪些?我們先從今天的癸卯兔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談起。

正月十五是今年癸兔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中國的老百姓特別重視在這一年的開端能有個好兆頭,能夠交好運。而過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又要開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勞作,因此人們也特別重視元宵節的各種節日的慶祝活動。比如「鬧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吃元宵」、「踩高蹺」、「祭門、祭戶」等等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闔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而這些民俗活動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狀態就是突出了一個「鬧」字,各種民俗活動參與的人數眾多且需要人們化妝打扮,扮演成民間傳說中各樣的故事橋段和人物形象,如「豬八戒背媳婦」「哪吒鬧海」「齊天大聖」等等,其場面十分熱鬧,且具有「狂歡」的性質。而正月十五中的各種節日慶典活動,也成了自古以來屬於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一/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起源說

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來歷,自古至今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其中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其中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代王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之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這第二個傳說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根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而在古時沒電來照明,「點燈」這件事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儀式感,故上元節人們要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來賞燈,燃放煙火,載歌載舞,表達自己的美好心願。

第三個傳說是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時,百姓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唐宋以來,這項活動已非常興盛,參加歌舞者有時多達數萬人,從晚上一直到白天才結束。然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發生了變化,火把也逐漸演變成了彩燈。其實,一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仍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二/元宵節的傳承和演變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三/從初一到十五傳統習俗和拜神文化

1/正月初一是新年,新的一年從一句喜氣洋洋的新年好開始。

正月初一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舍,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也當做新一年的彩頭。

給親戚朋友拜完年後,左鄰右舍也相互拜年,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萬事順心。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初一忌動掃帚

初一當天不要動掃帚,動掃帚會把新一年的福氣掃出去。初一是拜年串門的日子,大家都喜氣洋洋的,在這個時候動掃帚掃地,也有一種把客人往外趕的感覺,所以最好不要。

初一當天別借錢

過年期間別向別人借錢,也別催債,新年開始就被金錢糾纏,一年都會過的不順心。過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好心情,新年有好心情,新的一年才有幹勁。

初一早上吃剩飯

初一早上要吃年三十的剩飯,表示舊一年的延續。其實除了寓意,很多人年三十都會整一大桌菜,這些菜通常一頓吃不完,初一早上吃剩飯也是節約糧食,落實「光碟」行動。

2/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古代,女兒嫁出去了一般不會輕易回娘家,兄弟姐妹間也很難團聚。

正月初二,就是姐妹團聚的日子,大家團坐在一起,陪在父母身邊,交流感情。

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3/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民間說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4/初四迎接灶王爺

按照民間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清點人口,所以人人都要在家不出門,點燃鞭炮,焚香敬果迎接灶王爺的到來。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5/初五「破五」迎財神

初五作為財神的誕辰,很多商家會選擇在這一天開業,人們在這一天迎接財神到家,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財運亨通。

初五又稱「破五」,是說過了初五,初一以來的所有禁忌都可被打破,不再遵守了。

6/正月初六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7/初七「人日」七寶羹

大年初七,人夀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習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8/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製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製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9/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這一天不能曬被子。

10/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製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

11/正月十一請子婿

傳統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正月十一這天岳父要請女婿吃飯。初二女婿大包小包來岳父家,十一這一天岳父要回請女婿。

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12/正月十二搭燈棚

傳說正月十二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在這一天裡,要藏剪刀、捏老鼠嘴、收舊鞋等。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13/正月十三點灶燈

中國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到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的說法。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製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14/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