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天壇表現「天」的至高無上 古代帝王敬天信神

?"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是北京有名的五大壇,均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Getty Images)

北京五壇代表著自古以來尊天敬神、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精髓。只要天災人禍頻發,貴為「天之子」的皇帝,就誠惶誠恐地齋戒沐浴、反躬自省,率領文武百官,登上天壇「祭天」、下「罪己詔」,祈求老天垂憐度過難關。

文 _ 周慧心

翻開中國歷史,遠古神農皇帝認為農作萬物的生長,是因天地神的保佑。上古時代的人類對大自然非常敬畏,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有神主宰,中國人自古對天之崇敬既深且厚。這種對神明、自然的敬畏體現在傳統祭祀文化中。而北京五壇是「皇家祭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是北京有名的五大壇,均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為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這五壇呈對稱分布在紫禁城(故宮)的東南西北,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地壇在北,天壇在南偏東,先農壇在南偏西。

從中國史書記載的三皇經歷的漫長歲月來看,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文化經過時間淬鍊而能歷久彌堅,所以中國人對天有無限的崇敬,「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國人信神,更體現中華半神文化的表徵與內涵同在。

天壇

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共占地273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群。整個面積比故宮(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

中國的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造了天壇,最初叫天地壇。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孟夏(夏季的首月)、重大節日、重要時政及四本時令時,帝王們都要前往祭祀,以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社稷平安。祭祀活動是皇家生活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天壇的建築,主要在表現「天」的至高無上,突顯天空的遼闊高遠。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因而增加西側的空曠視野,使人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觀瞻,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個建築物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臺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切身感受。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正統神傳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徵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AFP)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正統神傳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徵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天人合一」這種宇宙觀的具體表現方式。

明清時北京天壇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壇,這是一座有三層高的圓形石壇,總高5.33米。每層四面出階各九級。上層壇面直徑30米,中層50米,下層70米。壇面周圍有石欄板環繞。三層壇面欄板總數為360塊,總計環壇的壇面、臺階、欄板等所用石板、石塊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周易》謂「陽卦奇、陰卦偶」,因此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奇數也叫天數,偶數也叫地數。九是最大的「天數」,是陽數之極,用它來表示天體的無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數」,不雜「地數」。

壇面之上鋪有青石。上層壇面直徑為23.6米,壇正中央的一塊圓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遞增九塊,到第九圈則為81塊。中層從第18圈鋪到第27圈。下層從第27圈鋪到第81圈。每層都以漢白玉石雕為護欄。望欄、欄板的數目也各取天數。由此可見設計者在幾何圖案上的精巧構思,其象徵意義皆出自《易經》。

丹陛橋北端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壇建築群中最為宏偉的建築。祈谷壇狀如環丘壇,同為三層圓形石臺,上層直徑68.2米,中層直徑79.6米,下層直徑89.6米。三層總高5.56米。三層壇面都有漢白玉石雕的護欄環繞於壇座周圍。壇座之上高高聳立的「祈年殿」是最能體現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築。

其內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間最大的四根,叫「龍井柱」,象徵一年有四季;中層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三十六個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個小窗代表七十二候。大殿為圓形,殿頂為藍色代表天。地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簷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個天壇坐落在密林之間,充滿了與上天的感應氛圍。

地壇

地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地祇(即地神)的地方,最早叫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新修葺後改叫地壇。地壇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明清兩朝共有14位皇帝連續381年在此祭地,直到1912年清皇朝結束而告終。

跟天壇一樣,地壇也分內壇和外壇。壇內也設有神廚、神庫、宰牲亭、鐘樓、齋宮等。地壇的壇面所鋪的石頭數均為偶數,古人以偶數為陰數,且有「天為陽,地為陰」的說法。上層壇面中心鋪砌的是36塊方形石,按縱橫各六塊排列。圍繞著中心石四周向外砌出八圈,最外一圈是92塊,最內一圈36塊,這樣上層壇面共512塊石,加上36塊中心石共548塊。


地壇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形,整個建築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徵構思設計的。(Leeluv/維基廣場)

地壇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形,整個建築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徵構思設計的。

日壇


日壇是直徑10丈的圓形建築,正中有一座方臺,叫做拜神臺。(AFP)

日壇又名朝日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太陽在古代也被看作是神,祭祀太陽的時間是每年的春分。日壇是直徑10丈的圓形建築,正中有一座方臺,叫做拜神臺,邊長16米,高1.89米,面砌紅琉璃磚,象徵太陽,清代重修時改為方磚。

月壇


月壇與日壇是同時建的,又名夕月壇,是明清兩代皇上祭祀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圖為月壇南天門。(Dirrival/維基廣場)

月壇與日壇是同時建的,又名夕月壇。月壇是明清兩代皇上祭祀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月壇為一層,漢白玉石砌成,高1.50米,14米見方,面積196平方米。與其他壇一樣,月壇也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祭器庫等建築。

先農壇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籍田典禮的場所。先農壇的全部建築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壇內建築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祇壇和太歲殿。先農壇組包括壇臺、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臺、慶成宮,用於祭祀先農和舉行籍田典禮。天神地祇壇用於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歲殿是一組雄偉的建築群,用於祭祀太歲。


先農壇的全部建築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圖為先農壇太歲殿。(維基廣場)

北京五壇代表著自古以來尊天敬神、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精髓。只要天災人禍頻發──旱、澇、蟲、疫不斷,饑荒連年、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等等現象出現時,那貴為「天之子」的皇帝,就誠惶誠恐地齋戒沐浴、反躬自省,並趕緊率領文武百官,登上天壇「祭天」、下「罪己詔」,一肩擔起國家興亡、黎民百姓存續的重責大任,誠心悔過、戮力改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如此方能獲得老天垂憐、善加呵護而度過難關。◇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