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神仙中人張三豐 創太極留修煉文化於世間

?"
真人張三豐足跡跨越宋、元、明三朝。(繪圖/志清)

張三豐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著述豐富,創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極拳法,不僅武功蓋世,而且擅詩書,文才出眾。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文 _ 周慧心

張三豐是歷史上一個傳奇人物。據考證,張三豐生於1247年(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卒於1458年,壽命長達212歲,跨越宋、元、明三朝。

據《明史‧列傳》載,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今遼寧彰武西南),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他體型高大壯美,龜形鶴背,大耳圓眼,鬚髯似戟。不論嚴寒或酷暑,他都只穿一件道袍和簑衣。張三豐在很多方面都異於常人,例如:他有時能把滿升滿斗的糧食即刻吃完,有時卻幾天才吃一餐,有時竟幾個月都不用吃東西。張三豐居無定所,行蹤飄忽無常,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他還喜歡用幽默嘻笑的態度行事,通常是不顧別人的異樣眼光。讀書能夠過目不忘。是以「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

歷史上能夠被幾代皇帝尋訪、封號的人,恐怕只有張三豐一人。明朝兩百多年間,幾乎各代皇帝都尋訪過他。明英宗賜其號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其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道家是修真的,所以這些封號都有一個「真」字。整個明代,從帝王到百姓,普遍崇道,可謂受張三豐的巨大影響。

來此一生為修道

據說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關於他的出生和童年,有一段離奇的傳聞。在張三豐出生的那天晚上,他媽媽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召來仙鶴,停在屋上,長嘯三聲,驚醒了她,很順利就生下了張三豐。

張三豐長到五歲,得了一種奇怪的病,雙目漸漸失明。這時,道長張雲庵見他長得不同凡俗,就對他父母說:「這孩子仙風道骨,只是目前眼睛遭到魔障,不如給貧道做弟子,等他脫了魔障,眼睛復明,再奉還給你們。」父母答應了。從此,張三豐成了一個小道徒,跟著道長住在道觀裡。半年後,他的眼睛果然復明。師父教他學習道家經典,他天資奇高,過目成誦。過了七年,張三豐才回到父母的身邊。

成年後,他也曾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當了兩年縣官。宋宗咸淳元年(1266年),父母相繼去世,他便束裝出遊遍歷名山,訪道求真卻無所獲。後來居於陝西寶雞山中。延佑元年,時已67歲的張三豐始入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傳以金丹大道。山居四載年已70歲,火龍真人命其出山修煉,和光混俗,遍遊大江南北,往來名山古剎,又與江湖上各種人物交往,傳授拳術,講究丹法。

又至數年於元朝泰定甲子春張三豐已77歲,到了武當山,在武當山中結廬修道捧讀三教經書,潛心修煉氣功,九年道成之後,又去湘雲巴雨之間尋師旁道好學不倦。經過名山大川受過艱難磨煉,結識了不少良師摯友,後於西山遇見道教北派之一丘長春道長,二人相見話逢知己,促膝談道,議古論今,如此談道非同常人。95歲在南京遇沈萬三以丹道之法,後又到寶雞山居金臺觀。

張三豐最後從歷史上隱去,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樣不知所終。一些史料中記述了在明英宗天順年間,有人在四川鶴鳴山等地,多處見到他仙升。暫且按這些來推算,張三豐當時在人間已經是二百多歲的人了。


張三豐在世兩百多年間,足跡從北到南遍布大半個中國,在各地留下了很多遺蹟和故事。圖為武當山玄武門。(Gisling/維基百科)

在這二百多年間,從能查閱的史料看,張三豐足跡從北到南遍布大半個中國,在各地留下了很多遺蹟和故事。張三豐詩、書、畫、棋、琴、劍樣樣皆精,從明、清兩代的記錄看,他除了留下日常所用的笠、衲、蓑、杖、筆硯等物外,還留下不少書法、詩賦、畫作等。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實物已經不多了。

淡泊名利

張三豐仙名遠播,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召求並派人尋訪而不得。朱元璋的兒子湘王朱柏,親自到武當山也沒見到他的蹤影。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也多次派人尋訪,並致張三豐《御製書》,表達渴見和仰慕之情。張三豐無意陛見,賦詩一首由弟子孫碧雲轉交永樂帝。

為表達其誠意,明成祖下詔在武當山上建「遇真宮」,並諭敕張三豐祀像一組置於大殿正中,供人朝拜。張三豐奉真武大帝為祖師,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派出軍民工匠三十餘萬人,在武當山大建宮觀,作為真武大帝的道場,並派員守候張「真仙」,稱武當山為「太岳」。這都應了張三豐的預言。明嘉靖時又進行了擴建,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

至今,武當山以其建築、自然和文化之絕美被聯合國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張三豐仙名遠播,武當山以其建築、自然和文化之絕美被聯合國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圖為武當山逍遙谷。(Gisling/維基百科)

創太極拳

張三豐根據內丹的修煉之法,獨創了武當派的內家拳法,成為武當派的最大特色。從此,武當山成為武林聖地,與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齊名,武術界有「北宗少林,南崇武當」之說。張三豐當年進武當山修道,並沒有公開自立門戶,只是以遊方高道的身分收徒授道。經過明成祖朱棣的宣揚帶動,武當山的所有道士,都將張三豐奉為武當派的祖師。


張三豐根據內丹的修煉之法獨創武當派的內家拳法,然而各支的後世傳人標新立異改動拳法,修煉心法沒有流傳下來,只留下動作健體。(Getty Images)

張三豐所創的太極拳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功法,注重內修,動作沉穩,神意悠然,剛柔相濟,以靜制動;既可搏擊,又可長生。提起修煉,很多人以為就是煉功(做動作),這是非常片面的認識。修煉是既要「修」又要「煉」,煉動作是次要的,修心性才是主要的。道家經常講「清淨無為」,其實就是指修心。修煉者只有重德修心性,才能提高層次。

太極拳和內家拳本是一體,張三豐當年教徒都是口傳身授,他的拳法傳給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等繼承人。其中一支傳到王征南。王征南以後,各支的後世傳人把太極拳冠以不同的姓氏,有的加進了自己的東西,標新立異。張三豐太極的原貌被毀壞,修煉心法沒有流傳下來,只留下了動作。即使現在的太極拳還可以養生、健體,那也不過是「太極操」,無法達到張三豐用以提升生命的境界,這實在是一件憾事。


張三豐濟世救人化解危難的事蹟,都是他真道已成、神通自在的表現。圖為武當山逍遙谷太極張三豐塑像。(Gisling/維基百科)

張三豐的神蹟

歷史上,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傳說,流傳了很多張三豐的神蹟。《明史》和《微異錄》中都有記載:張三豐居寶雞金臺觀時,曾遊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將死,做詩唱頌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過來。歸來後給了弟子楊軌山一偈,預言元朝滅亡明朝誕生。偈云:「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張三豐的《雲水集》)

重新歸來的張三豐,必有未完成的使命要做。果然,從明初他開始草創武當,到最後鶴鳴山仙升,他的聲名和事蹟在明史和民間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明、清兩代。

明代姚福撰《清溪暇筆》中記錄了他在李景隆家見過張三豐留下的蓑衣和斗笠之事。蓑衣的垂鬚已經掉光了,只剩下打著百結的編繩,披上一直到膝蓋。斗笠的獨篾胎已經沒了。李景隆的曾孫萼說,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張三豐在家住了幾十天。張三豐臨別時說:「你家超不過千日,該有大禍沒吃的。我留兩樣東西。危急時,可披蓑頂笠繞著圓走,叫我的名字。」過了兩年真出了大案子,他們全家被幽禁起來,朝廷不供給糧食。他們的糧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張三豐說的呼喊。一會兒,前後園圃裡長出穀子,不足一個月就熟了。因為有穀子吃,才沒餓死,穀子剛吃完,朝廷才給米。再呼喊就不長穀子了。

京城裡有個酒館,有個精神不正常的童子,手足潰爛,大概活不長了。一天,他見一個破衣道人來討酒喝,趁主人沒看見,就施給他一罐。這樣做了兩個月。道人說:「你的病可以治好。」叫童子把頭向上側過來,用氣吹入他的耳朵,感覺像蒸籠似的熱,第二天病就好了。

張三豐在福建省邵武的武陽峰修煉。一日,張三豐忽聽有孩童哭鬧之聲,原來是和平鎮上有幾名孩童進山玩耍,其中有一孩童不小心把一枚銅錢誤吞腹內,疼痛難忍。張三豐問明情況後,馬上從武陽峰的一棵茶樹上撮下一把茶葉,在口中咀嚼後,讓孩童服下,不大時間這孩童的腹內便咕咕作響,爾後,那銅錢已經變成碎末隨便排出。從此,這一片的茶葉就開始具有碎銅的功能。當人們知道救小孩命者乃張三豐後,便把和平武陽峰周圍受張三豐太極靈氣所浸養的茶葉稱為「神仙茶」,又叫碎銅茶。

史籍和傳說中,張三豐濟世救人化解危難的事很多,都是他真道已成、神通自在的表現,絕非人間的醫術。◇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