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張亭棟用砒霜醫治癌症 西醫永遠想不到

?"
張亭棟教授使用砒霜治療血癌,獲得2012年葛蘭素史克(GSK)「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和2015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圖中為2015年9月19日,張亭棟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頒獎典禮上。(新紀元合成圖)

和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類似,中國醫學界還有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即發現用砒霜治療癌症的張亭棟。

張運用中醫「以毒攻毒」的概念,研發治療白血病的奠基性貢獻,或將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這可能是西醫永遠也想不到的。

文 _ 黃昭越

屠呦呦從1000多年前的古中醫書中得到靈感,發現了青蒿素治療瘧疾,挽救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40年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很多人對此感到很神奇。

中國醫學界還有一位和屠呦呦類似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張亭棟,據說也有可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張亭棟可和屠呦呦並駕齊驅

2012年9月19日,葛蘭素史克(GSK)「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頒發,兩位獲獎者分別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屠呦呦和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張亭棟。

屠呦呦和張亭棟獲獎的背後,時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大力推薦和爭取可謂功不可沒。

另外,2015年9月19日,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行的2015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上,張亭棟獲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100萬元「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以獎勵其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ATO)治療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貢獻。這也與饒毅等人的大力推薦不無關係。


張亭棟及其團隊使用砒霜中的三氧化二砷(As2O3)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上有傑出的奠基性貢獻。右圖深紫色是白血病患者病變的白血球。(新紀元資料室)

在饒毅眼中,張亭棟是一個能和屠呦呦並駕齊驅的傑出科學家。那麼,張亭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

張亭棟於1932年11月出生在河北吳橋,1950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後曾在黑龍江中醫學院西學中班、遼寧中醫學院研究生班學習,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教研室主任、教授。

張亭棟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重點研究血液病,承擔白血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療效的機理研究,曾發表有關癌靈1號治療M3型白血病及其它學術論文102篇,著書3冊。

1971年,哈爾濱一家醫院的一位藥師偶然在民間發現了一個據稱能治療淋巴結核的藥方,由砒霜、輕粉(氯化亞汞)與蟾酥等組成。張亭棟及其團隊對該藥方進行研究後發現,砒霜中的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不過此後這一發現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直到25年後的1996年,陳竺與張亭棟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血液學》(Blood)上發表論文介紹了此一發現後才為國際學界所認可。張亭棟也因為此發現而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美國杜邦科學技術創新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國際發明專利獎、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等獎項。

通過中醫 發現砒霜療法

砒霜的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以毒攻毒,中藥早有傳統,西方也曾用過。北宋的《開寶詳定本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記載了砒霜的藥性。西方在19世紀和20世紀30年代也曾學著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但未獲普遍接受。

1971年,哈爾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藥師韓太雲下鄉巡迴醫療,發現東北林甸縣一個公社衛生院的一位民間中醫能治癌症,能讓大腸癌、肝癌和食道癌等患者「起死回生」,具體方法是用「砒霜、輕粉、蟾酥」等中藥進行治療。

後來,黑龍江省衛生廳派以張亭棟為組長的調查隊前去考察,張亭棟與韓太雲從1972年開始合作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工作。他們首先從分析砒霜、輕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入手,對這三種中藥分別在臨床上進行了對照,做了一定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確定治療用量,並對砒霜、輕粉、蟾酥三味藥進行篩選,最後確認真正有效的成分是砒霜。

他們的第一篇論文發表於1973年。張亭棟、張鵬飛、王守仁、韓太雲在《黑龍江醫藥》報導他們用「癌靈注射液」(以後也稱「癌靈1號」)治療6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

1974年,他們以哈醫大一院中醫科和哈醫大一院檢驗科署名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發表〈癌靈1號注射液與辨證論治對17例白血病的療效觀察〉,總結從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對不同類型白血病的治療效果,發現「癌靈1號」對多種白血病有效、對急性白血病可以達到完全緩解。

1976年,哈醫大一院中醫科曾撰文「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五例臨床紀實」,介紹5例經治療後完全緩解的患者的診治過程及各種臨床表。

隨後他們在中文雜誌上發表了很多論文,但直到1992年,孫鴻德、馬玲、胡曉晨、張亭棟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發表「癌靈1號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這篇文章的英文文獻,才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和屠呦呦一樣,張亭棟也是無博士學位、無留學經歷、無院士頭銜的「三無」教授,但他開創的白血病砒霜療法,不僅為全世界白血病人的治療帶來了福音,而且其進一步研究,還有望對其他癌症的治療產生積極效果。

在屠呦呦以瘧疾的青蒿素療法打開了諾貝爾獎的閘門之後,張亭棟的白血病砒霜療法,與王學昌的頸肩腰腿痛弧刃針療法、王振義的惡性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盛志勇的燒傷病程規律和新療法、施一公的剪接體結構和機理、韓濟生的針灸鎮痛原理、吳孟超的肝臟外科新理論及療法等一起,被認為是中國大陸繼屠呦呦之後,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重量級科技成果。

中醫理論及中醫演變簡史

中醫理論,通常稱為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三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中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臟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臟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像,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臟象五系統學說(心、肝、脾、肺、腎)等,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像,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大紀元資料室)

春秋戰國時,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

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

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