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科技十大落後領域 飛機落後美國半世紀


中國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中國落後了半世紀。圖為2006年7
月26日中國月球探測計畫總指揮欒恩傑發表演講。(Getty Images)

近期中共「大躍進」式的口號在大陸網上不斷誇大不實的傳出,多名體制內人士對中共文宣浮誇言論提出異議,專家更批中國大飛機與載人登月落後美國半世紀,本文綜合海內外資料,簡要盤點了一下中國十大科技不如國外的地方。

文 _ 張頓

中共洗腦主旋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今年3月在央視上映,隨之國內輿論加大鼓譟「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用單車和網購)、「趕超美國」等一系列「大躍進」式言論。但該片上映僅一個月後就發生了中興「斷芯」事件,近期多名中共體制內人士對早前的浮誇言論提出異議。

多名體制內人士批文宣大躍進危險

6月28日,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長趙晉平出席中國論壇網系列研討會時稱,他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深知「中國實力遠超美國」、「中國世界第一」等思想不客觀、很危險。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6月21日在科學傳播沙龍上作主題演講時說,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國內有一些人偏偏鼓吹「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等說法。

「明明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了房子,非說自己有完全、永久產權。」劉亞東說,麻煩的是,中國國內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

大陸新浪財經頭條早前曾報導,近年來「大躍進」式的口號在大陸網路上,總能見到類似「美國嚇尿了」、「日本哭暈了」、「韓國認慫了」、「菲律賓終於怕怕的了」、「歐洲後悔了」之類的煽情的標題或導語,並列舉了一些如下的標題:

「要出大事了,中國又一法寶讓美恐懼,世界都看傻了,日本徹底怕了」;

「中國祕密武器無敵了,北京下死手,震驚了全世界,美國嚇尿了」;

「中國軍方又一技術取得領先,美國已失去優勢」;

「中國56大逆天項目,美看完徹底佩服?」;

「內部人士曝東風26為何會令美國嚇尿了褲」;

「中國雷達成功追蹤F22猛禽,美國媒體嚇尿」

「美國嚇尿了:中國空天轟炸機 一小時可毀滅地球」。

中共官媒更是火上澆油,《人民日報》2017年12月27日刊發標題為「中國聯手俄羅斯,在北極圈幹了件大事!美國感到後怕」的文章;《環球日報》2018年1月5日刊發標題為「臺軍緊急發布預警!態度就一片恐慌」的文章。

有文章說,這些「美國感到後怕」、「臺軍恐慌」等說辭,都是中共官媒「自己想像出來的」。

劉亞東在科學傳播沙龍上說,這些「誇大其詞的輿論,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

陝西前媒體人馬曉明表示,大陸媒體這些標題,尤其是《厲害了,我的國》,「厲害了……」的文體,「這種宣傳讓我回想起大躍進、文革時代」。

面對中共鼓吹的一個個「非凡的超級工程」,如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現象,中共工信部長苗圩今年1月在全國政協常委會上給這些過火的吹捧潑冷水。

苗圩說,「『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像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製造業還沒有升級,但製造業者卻已開始撤離。」

他說,在全球科技實力國家排名中,中國處於第四等級,與印度、墨西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並列,遠不及科技發達的英德法日,更沒法與美國相比。

大飛機與載人登月落後美國半世紀

劉亞東在6月21日的主題演講中說,大陸民眾有必要了解更多的東西,尤其應該知道,「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甚至還受制於人!

他說,中國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飛機,人家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了。中國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關的重大項目,比如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差距。

同時,《科技日報》從4月19日開始至今,已列出了中國有30多項被「卡脖子」、「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而且該數據還在繼續更新中。

下面是記者綜合海內外資料,簡要盤點了一下中國十大科技不如國外的地方。

1. 航空發動機差距拉大


中國國內軍用航空發動機跟國外最先進水準相比落後一代(20至25年)甚至更多。圖為法國航空航天供應商賽峰集團生產新飛機發動機工廠。

中國商用飛機引擎此前一直用的是美歐等國生產的,中共軍用飛機引擎一般採用俄羅斯出產的。

中共2016年8月組建自己的航空發動機企業——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試圖脫離對西方供應商的依賴。

2017年5月完成首飛的中國國產商用飛機C919,搭載的發動機型號為LEAP-X,是由美法合資的CFM國際公司研製的。


美國專家認為,在正面交鋒中,美國的F-35和F-22戰機幾秒鐘就能擊敗中共殲-20「隱形戰機」(圖)。(Getty Images)

中共目前按照美國F119渦扇發動機仿研的渦扇-15發動機(FWS-15),預計將裝備到殲-20戰機上。

大陸「新浪軍事」2018年5月22日刊文稱,渦扇-15航空發動機仍在高臺試車階段,連裝上試飛平臺階段還沒到,裝備殲-20還需等7年。

劉亞東在主題演講中說,要研發航空發動機,要通過大量實驗數據的積累,不斷總結、完善、調整、提高,最終才能生產出一款好的產品。中共可以搞到一臺別人的不那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照葫蘆畫瓢,山寨出「八九不離十」的產品。可今後要改進提高,增強性能,你還能做得到嗎?

他說,目前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大陸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如航空發動機就是一例。

有美國媒體5月報導說,美國的F135型航空發動機經過改進,其推力竟然達到22噸。按照計畫,在2025至2030年左右F135發動機的終極改進型的推力將達到30噸。

據資料介紹,中共目前仿製的渦扇-15發動機的推力為16噸或18噸。

劉亞東說,稍微有一點航空發動機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聽了這個消息,大家都很著急,但著急也沒有用。

2. 發動機短艙之困


能獨立研製高推力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短艙(圖)的公司僅有兩家,即美國古德里奇和GE賽峰合資的奈賽公司(圖)。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尚屬空白。(Getty Images)

安裝在飛機上的動力裝置,包括發動機本體和與其匹配的短艙組件。短艙包括進氣道、風扇整流罩、反推力裝置和排氣噴管。

短艙相對於發動機而言,是屬於「低溫部件」,是航空推進系統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所需的技術難度極高。

目前,能研製民用大涵道比發動機的共有三家公司,分別是美國GE、普惠和英國的羅羅,而能獨立研製高推力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短艙的公司僅有兩家,即美國古德里奇公司和GE賽峰合資的奈賽公司。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尚屬空白。

中國工程院院士甘曉華去年曾對陸媒說,在航空領域,飛機的設計製造一般需要15至20年,發動機要20至25年;中國國內軍用航空發動機跟國外最先進水準相比落後一代(20至25年)甚至更多;而民用發動機,差了一代甚至更多。

3. 鋼材不過關 國產飛機起落失據


目前大陸國產鋼材不能滿足大飛機起落架所承擔的重量,用的是進口鋼材製作的。圖為英國Filton站飛機起落架測試點。(Getty Images)

「如果把發動機和飛控設備比作飛機的心臟和大腦,那麼航空超高強度鋼製作的起落架就是飛機的『腿腳』。南開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梁嘉傑對陸媒說,沒有強健腿腳,縱使心臟和大腦再強大,巨人依然站立不起來!」

無論起飛、降落,起落架都是支撐飛機的唯一部件,尤其是在飛機降落階段,其承載的載荷不僅僅來自機身重量,還有飛機垂直方向的巨大衝力。因此,起落架必須用特種鋼材才能滿足這一要求。

據南開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梁嘉傑說,目前起落架鋼材使用現狀來看,美國的300M鋼使用範圍最廣。300M鋼是1952年由美國國際鎳公司研發,並採用整體鍛件製造工藝製造而成,其強度在1900MPa—2100MPa,相當於2萬個大氣壓。迄今為止,美國九成以上軍民用飛機起落架材料由300M鋼擔綱。

因為大陸國產鋼材不能滿足大飛機起落架所承擔的重量,首架C919下線試飛時,起落架用的就是進口鋼材製作的。

4. 飛機設計戴上「緊箍咒」

自上世紀80年代後,世界航空業就邁入數字化設計的新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離開軟件就無法設計的高度依賴。設計一架飛機至少需要十幾種專業軟件,全是歐美國家產品。

《科技日報》5月30日報導說,飛機設計涉及到30多個學科專業,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設計軟件,它們是飛機設計及性能評估不可缺少的工具。國內設計單位不僅要投入巨資購買軟件,而且頭戴鋼圈,一旦被念「緊箍咒」,整個航空產業將陷入癱瘓。

報導說,飛機設計不僅流程繁瑣,而且零部件數量龐大,加工製造容不得絲毫誤差。在手工設計時期,返工修改是飛機製造業最常見的通病。以中國飛豹飛機為例,如用傳統手工設計,按常規考量估計有近6000張工程更改單。採用數字化設計的飛豹,工程更改單僅有1041張,工程量減少80%左右。

5. 車載鐳射雷達晶片依賴進口

除飛機的核心部件依賴外國外,中國的汽車行業也高度依賴外國,如自駕車載鐳射雷達、高效能的電動車等。

用於自駕車載鐳射雷達所需的高分辨發射晶片和接收晶片,目前大陸也不能自主研製。

鐳射雷達常以線數(光源數)區分,並通常設計為2的指數級,如4線、8線、16線、32線、64線及問世不久的128線頂級測試產品。線數越高鐳射雷達的解析度越高。

而大陸最早的國產16線產品於2016年推出,雖然國內目前有研究所、鐳射雷達廠商正在研發發射晶片和接收晶片,但都處在初級階段,產品尚未定型。

6. 動力電池關鍵組件需進口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鋰電池」,中國與世界一流水準有很大差距。圖為日本大學教授Hiroshi Shimizu展示了由鋰電池供電的電動車。(Getty Images)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鋰電池」,中國與世界一流水準有很大差距。

在鋰電池中,鎳鈷錳三元正極材料(NMC,LiNiMnCoO2)已經逐漸成為廣泛電池應用的核心材料,而中國在三元材料上依然面臨著核心專利缺失的問題。

目前三元材料的核心專利掌握在美國的3M和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手中,一般認為3M公司所持有的專利為常規的化學計量比的NMC材料,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專利則為層狀富鋰材料。

目前在動力電池上應用的基本都是常規化學計量比的NMC材料,包括三星、LG、松下和日立等主流電芯廠家,比利時優美科、韓國L&F、SK和湖南瑞翔等主流材料廠家,都向3M公司購買相關專利授權。

鋰電池的另一個關鍵組件是「隔膜」,隔膜主要材質為多孔質的高分子膜,包括聚乙烯及聚丙烯。鋰電池用的隔膜對安全性、滲透性、孔隙度及厚度都有嚴苛的要求。

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周震對陸媒說:「高端的隔膜一般附帶有陶瓷材料,如果電解液溫度過高,材料膨脹,孔隙會像閘門一樣關閉,切斷離子交流,從而避免電池因溫度過高而起火爆炸。」

周震說,隔膜是鋰電材料中技術壁壘最高的一種材料,其技術難點在於造孔的工程技術、基體材料,以及製造設備。「技術要求高,價格自然也就貴,差不多占到了電池總成本一成以上。」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鋰電池隔膜材料出自旭化成和東燃化學兩家日本公司,而國內鋰電池鋁塑膜市場九成分額也被昭和電工等日本廠商壟斷。

「鋰電池發展要想不受制於人,隔膜等高端材料無法迴避!」天津巴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孟濤說,未來每年需要的高品質車用動力電池隔膜材料需求量將達到數億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完全依賴外國廠商,不僅不現實,也將是國產動力鋰電池最大隱憂。

7. 中國手機電腦「缺芯」


中國手機電腦「缺芯」,中興通訊約有20%至30%的元器件包括高速的光晶片和電晶片都需從美國廠家進口。圖為東莞Oppo工廠的智能手機芯片組件。(Getty Images)

就在中共文宣系統大力鼓吹「中國超越美國」之際,美國商務部4月16日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出售元器件等產品,為期7年。

中興通訊約有20%至30%的元器件,包括基帶晶片、射頻晶片、存儲等,都由總部在美國的廠商供應,在禁售令生效當天,高通、英特爾、IBM等多家美國公司第一時間向中興發出終止合作的通知。

4月20日下午,中興通訊召開了10分鐘的新聞發布會,中興董事長在會上承認,美國的制裁使中興進入休克狀態。

中興陷入的尷尬局面,讓中共宣傳的「中國超越美國」等言論不攻自破,被指是中共自打耳光、顏面盡失。

目前美國政府有意「放生」,但美國國會即將就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展開協商,中興前途生死未卜。美國眾議院已通過該法案,禁止美國軍方和中興華為進行任何交易。

中興不但缺失高速的(≥25Gbps)光晶片和電晶片,同時還缺失手機操作平臺,這些都需從美國廠家進口。同時大陸電子商家普遍缺失高速晶片。

陸媒說,大陸「缺芯」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晶片核心產業鏈流程中,需將高純度二氧化矽做成比紙還薄的晶圓;在晶圓上用鐳射刻出數十億條線路,鋪滿幾億個二極管和三極管;把每片晶圓切割封裝好——目前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裡能集成150億個晶體管。每一步,都需要極精細操作。

在拉晶過程中,「要用到單晶矽生產爐、切片機、倒角機等多種設備和材料,其中90%需要進口」。

其次,當前國際上可達到的晶片量產精度為10奈米,而中國能達到的精度為28奈米,還差兩代。

8. 沒好鋼 造不出高端軸承


目前大陸高端軸承完全依賴進口,自己根本造不出來,最大的問題出在材質上,「沒有好鋼,永遠造不出高端軸承」。圖為掘進機。(Getty Images)

作為機械設備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軸承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摩擦係數,並保證其迴轉精度。目前大陸高端軸承完全依賴進口,自己根本造不出來。

中科院山東技術轉化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東升對《科技日報》說,高端軸承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最大的問題出在材質上,「沒有好鋼,永遠造不出高端軸承」。

目前,高端軸承用鋼的研發、製造與銷售基本上被世界軸承巨頭美國鐵姆肯、瑞典SKF所壟斷。報導說,煉鋼過程中加入稀土,就能使原本優質的鋼變得更加「堅強」。但怎麼加,這是世界軸承巨頭們的核心祕密。

上世紀80年代,大陸曾掀起稀土鋼的研發和應用高潮,在煉鋼過程中加入稀土以期解決高端軸承用鋼的技術問題,但是在鋼中加入稀土後,鋼的性能變得時好時壞,在大規模生產過程中也極易堵塞澆口,雖經多年攻關仍未能突破技術瓶頸。

如安裝在掘進機上的主軸承,其工作環境非常惡劣,需要承受高速旋轉、巨大載荷和強烈溫升。目前,國產掘進機「最關鍵的主軸承全部依賴進口」,中國鐵建重工集團中央研究總院梅勇兵博士說。

9. 重燃機依賴進口

重型燃氣輪機(簡稱,重燃機)廣泛應用於機械驅動(如艦船、火車)和大型電站,重燃機是發電設備的高端裝備,其技術含量和設計製造難度居所有機械設備之首,是機械製造行業的金字塔頂端,大陸5萬千瓦以上的重燃機基本依賴進口。

據悉,重燃機目前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3%左右,但重燃機具有熱效率更高、污染更少等優點,是大電網調峰容量的最佳選擇,在國家能源安全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全域性角色。

重燃機的生產是一個極其複雜、漫長的過程,包括精確的溫度控制,以及精密鑄造、定向/拉單晶等工藝。尤其是重燃機的葉片,不僅需要在1400℃至1600℃的高溫下長期穩定地工作,而且葉片是中空的又很薄,葉片表面有陶瓷塗層、冷卻氣膜,使它跟高溫燃氣隔離等等。

目前,國際上大的重燃機廠家主要有4家,美國GE、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義大利安薩爾多。雖然它們與大陸廠家有合作,但設計技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

10. 高端科研儀器受制於人

另外,大陸用於科研的高端科學儀器,也都是依賴進口,如超導核磁儀器、原子力顯微鏡、透射電鏡、X-射線單晶衍射儀、液質聯用儀等等。

這些儀器是大陸科學研究者從事高端科研的基礎,也是近幾年大陸高級別的科研論文發表量猛增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