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在華外企撤資遭遇「中國特色」


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升級和長期化,在華外企開始逐步撤離中國。(AFP)

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升級和長期化,在華外企開始逐步撤離中國, 目前有六成在華日本企業已經或正在撤出中國, 但撤資須付出慘痛代價才能打通地方政府環節。

文 _ 趙彬

六成在華日企已經或正在撤離

近日,日本化學製造巨頭「旭化成」決定將製造汽車零部件的中國分廠遷回日本。同時,日本三菱電機正在將生產線移出中國,打算搬回日本名古屋。

「愛麗思歐雅瑪」計畫將針對美國市場銷售的空氣清淨機、電風扇等其他電器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韓國的新工廠。

此外,尼康、日東電工、奧林巴斯、歐姆龍精密電子公司等多個日資大公司,紛紛宣布關閉中國工廠。世界排名第二的重工公司小松製作所(Komatsu)也宣布將改用在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的設施生產液壓挖土機零部件,而這些部件目前都在中國生產。

據日本共同社調查,截至目前,有六成日本企業已經從中國轉往其他國家或正在撤離中,剩下四成則正在考慮是否撤資或布署如何撤資。

從中國撤資並非易事

然而外企要從中國撤離並非易事,《日經新聞》2015年2月23日曾披露日本西鐵城鐘錶公司從中國廣州撤離時所遭遇的「中國特色」。

報導說,外企撤離除了勞資賠償問題外,還需要擺平地方政府,需要細心周到的向地方政府「做工作」,因為地方政府官員的升遷很大程度取決於經濟指標等「政績」。如果地方政府找個理由刁難企業,企業是沒法撤離的。此外,西鐵城當初到中國投資時所享受的種種優惠待遇,隨著撤離也化為烏有。

報導引述一位支援企業撤離的諮詢顧問的話說,從中國撤離的手續相當繁瑣,對當地影響小的中小型企業需要一年左右,大型企業至少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


勞資賠償是外資撤離時遇到的難題之一。若僅依法賠償,通常會引起僱員不滿,從而引發衝突等暴力事件 。(AFP)

報導說,外資撤離時遇到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勞資賠償。按照法規,外資撤離時,對僱員的賠償是「工作年數×一個月工資」,但是按法規通常是行不通的,會引起僱員的不滿,從而引發衝突等暴力事件,因此通常企業會和當地政府、設在外企的黨支部等進行多方面「交涉」,一般需額外支付二至三個月的工資。

撤資時須擺平地方政府

從事解決在中國發生勞資糾紛的東京虎門中央法律事務所的陳軼凡律師對《日經新聞》表示,在中國,涉及勞資問題時,其實當地政府是當事人。他解釋,需要打通政府環節,事情才能得以解決。

按照現行外企投資中國的規定,外企只能以合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大陸,並且最多只能擁有49%的股權,不能成為當地公司法人;合資企業的董事會成員,中方占多數,企業的裁決權實質上在中方。

日本經濟評論家三橋貴明(Takaaki Mituhashi)說,「外企要撤離中國時,一般中方董事會是多方阻擾。撤離時企業只能想方設法和中方董事成員以及地方政府進行『交涉』,達成默契。」「這種默契需要巨額的賄賂。」三橋說。

三橋表示,投資中國的外企需要簽一個合約,按照合約必須在華生產十年以上才能享受所謂的優惠政策等。其中還有一項是企業需在當地生產五十年,如果違反將被處以巨額違約金。他分析說,西鐵城關閉中國工廠付出的代價是全部資產被沒收,並繳納了違約金以及巨額賠償金。

三橋說,基於上述實情,因為不按法規和合同辦事,中小型企業撤離時,多採用「打點好」地方政府後,選擇在連休時,貼一張關門告示後就突然消失的方式。他說,帶著豐厚資金而來的外企,撤離時連一片雲彩也不能帶走,多是靜悄悄地離去。

外企資金難以匯出中國

中國雖然外匯儲備號稱世界第一,但中共能支配的卻極少。據中國外匯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外匯儲備餘額為3.11萬億美元。其中來自外商投資的部分約為5960億美元,如果算上外商在中國賺得的利潤和資產升值,外資初步估算約1萬億美元。

另據中國外管局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中國全口徑外債餘額1.84萬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59%。3.11萬億美元減去1.84萬億美元的外債,再減去1萬億美元的外資,剩下的約2736億美元。這是屬於中共政府能支配的外匯金額。雖然號稱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但屬於自己、能支配的其實極少。

因此中共對外資的撤離一直十分敏感和忌諱。三橋表示,中國政府阻擾外企帶出資金已是公開的祕密,因為這直接影響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量帶出會造成人民幣暴跌。「在中國的外企還面臨一個難題就是資金難以帶出中國。」三橋說。


德意志銀行2016年遭遇資金難時,被迫賣掉在中國的資產還債,但花了一年多時間的交涉也未能帶出半個歐元,最後發展成政府間的交涉。(AFP)

「豐田、日產、大眾等外資車企雖然在中國賺了錢,但他們根本沒法把資本和利潤帶出中國。」三橋說:「2016年德意志銀行遭遇資金難,被迫賣掉在中國的資產還債,但是花了一年多時間的交涉也未能帶出半個歐元,最後發展成政府間的交涉。」

在華日企也遭遇了和德意志銀行同樣的命運,有人風趣地打了個比方說,撤離的日企其實和中國上訪群眾一樣,撤離時中共不會正眼看你的。2015年,大批在華日企遭遇撤資難題時,向日本政府求救,最終日本政府派出產業界高層組團到中國「上訪」,要求解決問題。

據2016年9月23日《日經新聞》報導,9月22日由日本產業界高層組成的大型訪華團訪問了中國商務部,希望中方能設立專門窗口,簡化日本企業撤出大陸的手續。

日本產業界這一罕見大動作的背景是,2015年面臨成本上升,大量日企開始撤離中國大陸。日本西鐵城關閉了在廣州的工廠完全撤離大陸,日本松下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轉移回日本,夏普計畫把液晶電視和冰箱轉移回日本,TDK也預計將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日本,大金工業公司計畫把空調生產轉回日本。但是這些企業撤離時都遇到了無法帶出資金的難題。

有企業高層透露,在一年多的時間中,日企撤離遭受各種行政許可限制、拖延留存利潤匯出,引發日企的抗議,但是無濟於事。日企在與中共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溝通無效後,最後只能求救日本政府,派出高級別官員帶隊組團訪華,直接向中國商務部討說法。

阻外企撤出 不能解決貿易戰困境

據悉,外資企業在全中國企業中占比不足3%,但卻創造了近一半的對外貿易,2017年外企在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中占比43.2%。此外,外企還創造了20%的稅收收入。

在廣州,外企占據全市工業總產值規模的62%以上;在上海,外資貢獻2/3的工業總產值;對深圳經濟貢獻高達70%。可以說,外資企業撐起了中國四大一線城市。

臺灣企業家高為邦對《大紀元》記者說:「外資撤走,首當其衝的就是出現大量失業人口,問題深刻化就會影響到金融、股市、房市等,最終影響到中共政權。」

「如果外資在中國沒法生存,它不走也得垮」,高為邦說,「中共從行政上刁難,使外資撤走時,資金、技術和設備難以帶走,但是並不能真正解決面臨的貿易戰困境。」◇

新紀元周刊 第603期

新紀元周刊 電子雜誌 一年訂閱 ( 點擊進入 )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逕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特朗普的中國政策

一路走來,從國際局勢變化到面對北京政府的心路轉折,如何演變?且看分曉: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