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太陽王路易十四與他的藝術團隊


從花園水池看凡爾賽宮,前景為雕塑家柯塞沃克(Coysevox)的作品,代表法國的主要河川的河神。(dalbera/ wikimedia)

從凡爾賽宮到藝術學院,一代明君路易十四領導著治國團隊,結合當代最優秀藝術人才的智慧,在修建輝煌華麗的凡爾賽宮的同時,建構莊重古典又嚴格的學院制度,為人類文明留下藝術瑰寶,並教化人心。

文、圖片提供 _ 周怡秀

在法國歷史上,喜愛藝術的君王不在少數。路易十二(Louis XII)占領米蘭時,曾意圖將〈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搬回法國;而法蘭西斯一世(Francois I)則延攬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等多位意大利大師到法國為宮廷創作;亨利四世(Henri IV)擴建盧浮宮,將大、小畫廊作為藝術家的工坊;而出身美迪奇家族的皇后瑪麗.美迪奇(Maria de' Medici),則重用法蘭德斯畫家魯本斯,以她的生平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神話式畫傳。到了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不僅參與藝術的演出和設計,更主導了當時的藝術和時尚潮流,也確立了法國藝術此後在歐洲的主流地位。

以光明與藝術之神阿波羅自許

「太陽王」的稱號來自於宮廷芭蕾舞劇《夜之舞》(Ballet Royal de la Nuit,1653年),當時15歲的國王路易在劇中成功主演了太陽神阿波羅,因而被尊稱為「太陽王」。

在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主掌光明、真理、音樂和藝術,祂與繆思女神們居住的帕拿斯山代表著藝術的最高殿堂。愛好文藝的路易十四確實以光明與藝術之神阿波羅自許,並恰如其分地扮演著藝術的領導者、保護者和贊助者。他認為,國家的偉大程度也可以從它的藝術成就來衡量,藝術成就代表著國家的榮耀與尊嚴。


勒布杭為年輕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繪製的肖像。(公有領域)

路易十四除了愛好舞蹈,親自參與芭蕾舞劇的演出和動作規範的制定,對戲劇也充滿熱情,他扶持拉辛(Jean Racine),贊助莫里哀(Molière),並在他們的戲劇引發爭議時盡力維護。國王對莫里哀表現出深厚友誼,自願擔任莫里哀長子的教父,甚至在莫氏死後建立法國喜劇院(Comédie-Française),使其戲劇精神得以延續流傳。


凡爾賽宮大門上的皇家標誌。(公有領域)

推動法國美術發展

路易十四對法國美術的發展也起著關鍵作用。他大量收購各地藝術作品,使盧浮宮收藏的數量激增到數千件之多;在遷都凡爾賽之後,將法蘭西學院、文學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遷入盧浮宮,並邀請學者和藝術家住在盧浮宮的一樓和大長廊的二樓。同時,國王積極栽培藝術人才,讓大臣柯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首席畫家勒布杭(Charles le Brun)等負責完善各類藝術學院。

1655年,繪畫雕刻學院榮獲路易十四的特許狀,成為第一所用來訓練藝術家的學院。1664年,柯爾貝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重組繪畫雕刻學院為皇家藝術學院。1671年,又成立了皇家建築學院,鼓勵藝術家採用官方認可的莊重優雅形式來從事建築與裝飾。他認同普桑的弟子勒布杭的藝術觀點,以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古典作品作為藝術典範,特別在羅馬成立法蘭西皇家學院,設立羅馬大獎(Le prix de Rome),讓榮獲獎項的學生以公費到意大利學習古典與文藝復興時代的典範。因此法國藝術家承襲了意大利古典傳統的同時,又溶入法國特有的華麗精緻,在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潮中獨樹一格。此後法國的學院藝術人才輩出,逐漸取代意大利,使得法國學院藝術成為藝術權威和典範的代名詞長達兩百多年之久。


花園中正對皇宮的運河和阿波羅池中有雕塑家Jean-Baptiste Tuby設計製作的太陽神駕馭馬車群像。(Gaudry daniel/wikimedia)

伴隨路易十四一生的最大藝術事業,則非凡爾賽宮莫屬。這座集結王權意識與當代的藝術精英才華共同打造的華麗花園宮殿,立即成為歐洲其他王室競相效仿的皇宮範本。

修建凡爾賽宮 沼澤成仙境

話說1661年,路易十四登基不久,財政部長富凱(Nicolas Fouquet)準備了豐盛的宴席和華麗的舞會,邀請年輕的國王到他的豪宅(Château de Vaux-le-Vicomte)作客,原想討好國王並炫耀自己能力,沒想到卻給自己招來大禍。國王發現這位官員府邸的奢華氣派遠遠超過皇室所有的宮殿,大為震怒。之後他逮捕了濫用國庫的富凱,同時也興起了修建一座與皇家地位匹配的華麗皇宮的念頭。

在財政大臣柯爾貝的建議下,國王開始修飾杜勒麗宮和花園,後來又花費鉅款修建盧浮宮。但因巴黎仍然偶有動亂,國王感到不夠安全,最終選擇擴建父親路易十三在凡爾賽鎮的打獵行宮,雖然那裡還是一片森林和沼澤。國王召集了為富凱設計豪宅的原班人馬,工程委託給路易.勒沃(Louis Le Vau),庭園設計交給安德列.勒諾特(André Le Nôtre),室內裝潢則委任給勒布杭和他帶領的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的藝術家們,要求他們為國王的皇宮效命。

整個設計過程國王親自參與並給予意見。路易十四保留父親留下的建築,讓勒沃在狩獵行宮的西、北、南三面添建了新宮殿,將舊的行宮包圍起來。行宮的東立面被保留下來作為主要入口,入口前是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而勒諾特在1667年設計了凡爾賽宮花園和噴泉,當然少不了優秀的法國雕刻家吉哈東(François Girardon,1628-1715)、普捷(Pierre Puget)等人的精美雕刻作為裝飾和點綴。


凡爾賽花園的石窟造景中有吉哈東的雕刻群像〈仙女服侍阿波羅〉。(公有領域)

1674年,建築師芒薩(Jules Hardouin Mansart)從勒沃手中接管了凡爾賽宮工程,他增建了宮殿的南北兩翼、教堂、馬廄等附屬建築,並在宮前修建了三條放射狀大道。為了吸引居民到凡爾賽定居,國王要求在凡爾賽鎮修建了大量住宅和辦公樓。

然而芒薩最有創意的設計,當屬輝煌氣派的鏡廳無疑了。鏡廳建於1678年到1684年,長73米,寬10.5米,高13米,一面是17扇朝向花園的巨大的拱形窗門,另一面則是與拱形窗門相對的17個拱形鏡面門,每個門上有7行21個鏡子,共裝飾著357面鏡子。壯麗的建築結構自然不能沒有美術的裝飾搭配。國王的首席畫家勒布杭,在天頂描繪了路易十四歷次征戰獲勝的場面,展現了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過程。大廳正中的兩幅天頂畫題為「國王親手治理」和「法國向鄰國展示力量」的豪華場面。整體鏡廳寬敞明亮,沿著長廊整排巨型的水晶吊燈和鏡子燈交互輝映,更顯得金碧輝煌。


建築師芒薩設計的鏡廳(或譯鏡廊),深得國王的歡心。

凡爾賽宮是一個法國藝術精英集體創作的結晶,除了上述勒沃、勒諾特、勒布杭和芒薩幾位主要藝術家之外,還有芒薩的繼任者德.寇特(Robert de Cotte),為凡爾賽貢獻出大量而優質精美雕刻的國王首席雕刻家吉哈東(François Girardon)、雕刻家安東尼.柯塞沃克(Antoine Coysevox)和普捷(Pierre Puget)等人;當然為國王製造出無數精緻家具的御用木工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也功不可沒。


戰爭廳通向鏡廳的入口處。

凡爾賽宮主體建築一直到1688年才完工,而整個宮殿和花園的建設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已經宣布將皇宮從巴黎遷往凡爾賽。此時凡爾賽宮已經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凡爾賽宮落成之後,路易十四立即召來主要貴族集中居住。這也是路易十四的策略,可以就近監控勢力強大的地方貴族(如孔代Conde家族),免於地方割據和叛亂。為了樹立王權的威嚴,國王經常在宮中舉行盛大的典禮、晚會、舞會、狩獵和其他娛樂活動。

法蘭西人民最驕傲的遺產

路易十四喜好色彩鮮明、質料華麗裝飾著蕾絲花邊的服飾,也要求貴族群臣注重禮儀和穿著;他也獨出心裁地發明了假髮、高跟鞋,搭配著華麗高雅的服飾、披風,為的是使自己更高大,更有分量和威嚴。於是國王的高貴雍容和他優雅有禮的舉止成為群臣和貴族競相模仿的目標。凡爾賽的笙歌曼舞、奢華享樂也真的收服了貴族的心,過去氣焰囂張、動輒反叛的法國大貴族,如今以受邀居住於宮中為榮,爭先恐後地仿效國王宮中的禮儀、穿著,希望得到國王的重視。凡爾賽已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名流的活動中心。

歷時29年的時間,傾盡人力、物力建成的凡爾賽,使得國庫空虛,國力漸衰,而貴族養成的奢華享樂風氣,逐漸脫離現實的百姓疾苦,也種下了未來革命的禍因。然而,路易國王或許好大喜功,但絕非窮奢極欲的暴君,他相信君權神授,認為神賦予了他作為國君的使命,自當盡心扮演好國王的角色,一生勤奮不懈地維護法國的利益和國家尊嚴;即使身體狀況不佳時,仍以堅毅的忍耐力維持一個國君應有的威嚴、高貴與慷慨的氣度。

國王在凡爾賽宮的生活是對民眾公開的,凡爾賽宮也對人民開放。只要符合禮儀佩戴上一把劍,人民可以輕易的進到皇宮參觀鏡廳,看到花園裡散步的國王,甚至可以向國王申訴不平。他希望法國人民為法蘭西而驕傲,為他們的國王驕傲,為凡爾賽驕傲。歷史會過去,藝術卻留了下來。凡爾賽是一代明君的雄心壯志領導著治國團隊,結合當代最優秀藝術人才的智慧和大批人民血汗共同成就的結晶,凡爾賽最終是屬於全法國人民的。在某種意義上,凡爾賽又何嘗不是屬於全人類呢?


戰爭廳內路易十四勝利浮雕,安東尼.柯塞沃克(Antoin Coysevox)作。

盧浮宮也好,凡爾賽也好,這些藝術瑰寶是法蘭西人民最驕傲的遺產,世代都在享用受益,而法國人民在這些藝術的潛移默化中,養成著他們特有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質,這可是金錢買不來的,也是藝術的無價之處。


凡爾賽宮內海克利斯廳壯麗的天花板壁畫。

建立美術與學院制度

自文藝復興以來,法國藝術主要受到意大利和法蘭德斯影響。然而,在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潮席捲歐洲的時代,天性愛好和諧、秩序的法國藝術家即使有魯本斯為瑪麗.美迪奇太后作的二、三十幅華麗壯觀的巴洛克巨作在前,還是偏好嚴整靜謐的古典風格。而路易十四本人也在1665年拒絕了意大利巴洛克大師貝尼尼(Bernini)提出的盧浮宮東面設計圖,而採用法國藝術家克勞德.佩勞(Claude Perrault)的古典設計。在法國藝術學院的創立期間,古典路線甚至成為學院教育的主流。而造成這種影響的決定性人物,卻是一個長期居住在羅馬的法國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至1665年)。


普桑作品〈阿卡迪亞的牧人〉(Les bergers d’Arcadie)。(公有領域)

普桑曾在路易十三時代受邀回到法國參與宮殿和禮拜堂的繪畫與裝飾,但因不能適應宮廷的華麗風格和其他畫家的抵制,短暫停留後又回到羅馬。然而回程多了一位年輕畫家堅持隨行,這位畫家就是日後被太陽王路易十四所重用的勒布杭。

授命勒布杭 主導法國藝術創作理論

出生於雕刻家庭的勒布杭,曾在烏偉(Simon Vouet)的畫室學習,15歲就已經嶄露頭角,受李希留主教(Cardinal Richelieu)的委任創作。在意大利跟隨普桑的四年時間中,不僅見識文藝復興的名作,研究自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至1520年)以來,卡拉契(Annibale Carracci,1560至1609年)、多明尼基諾(Domenichino,1581至1641年)等大師作品,甚至也學得了科托納(Pietro da Cortona,1596/7至1669年)的華麗裝飾風格;而從後者學得的巴洛克經驗完全不妨礙他接受普桑莊重的古典氣質的薰陶,反而使他具備了各種流派和多元技術的應變能力。普桑對他的影響尤為主要,特別是普桑後期的藝術理念,成為勒布杭回法國後建立法國藝術學院的主要依據。


勒布杭的作品〈牧羊人的朝拜〉(L'Adoration des bergers),1689年。(公有領域)

1646年勒布杭回到巴黎,曾為財政大臣富凱裝飾豪華宅邸,並為皇太后安妮(Anne d'Autriche)繪製肖像。馬扎罕主教(Jules Cardinal Mazarin)發現他的藝術才華和組織管理的能力,便倚重他於1648年創設了「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勒布杭本身是非常優秀的畫家、裝飾和建築師,1661年他第一次受皇家委任創作〈在亞歷山大之前的大流士家族〉(La Famille de Darius aux pieds d'Alexandre),贏得了路易十四的好感和肯定,1662年成為御前畫家。由於國王的意志是要使法國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實踐的責任就落在幹練的行政官柯爾貝和藝術專業人才的身上。在柯爾貝的支持下,勒布杭1663年接手戈布蘭(Gobelins)掛毯織造廠,負責設計皇家家具。學院教育、生產製造總攬大權的勒布杭自此主導法國藝術創作和工藝及理論超過二十年。

作為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他一方面帶領大批畫家、雕塑家、織工和其他裝飾工組成的工作團隊,參與了盧浮宮、凡爾賽宮的室內壁畫和裝飾設計(他也和繼任的凡爾賽建築師芒薩合作,裝飾了巴洛克風格的鏡廳,並設計了一些房間),稱職地領導創作出路易十四所需的輝煌華麗氣氛;另一方面,勒布杭以普桑莊重古典的風格為標準,透過中央集權的管理方式為學院建立一套嚴格的規範和制度,為培育未來美術人才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1666年,路易十四授命設立了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選拔法國優秀的藝術家留學羅馬,使他們能觀摩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大師作品。隔年,學院教育更確立了理想的真實,即以柏拉圖的「理想支配自然」的觀點來解釋繪畫的古典美學理念,並以拉斐爾、卡拉契、普桑的藝術作為典範,來說明這一法則。強調繪畫必須遵循理性的原則。因此透視法、數學式人體比例、幾何式構圖、正確的結構、明暗表現等均列為基礎訓練。所謂理想的真實,就是在視覺寫實的同時呈現單純、和諧、均衡、完整等古典美感原則,同時取材於符合道德價值的宗教、神話和歷史故事,對社會起著教化人心的作用。


路易十四騎馬雕像。

為了鼓勵藝術人才往既定的方向創作,官方還主辦具表揚作用的展覽。1667年首次官辦畫展,後來移至盧浮宮內的「方形沙龍」(Salon Carré,又譯方形廳)每二年舉辦一次展出,此後沙龍也成為官辦美展的代名詞和藝術權威的象徵。在畫展的同時,路易十四也不吝開放部分的王室收藏品給民眾參觀,提升公眾對藝術的鑒賞經驗和能力。

學院藝術被拋棄 路易十四也興嘆

如此,嚴謹的學院藝術理論結合著國王授予的中央集權式美術行政,長期支配著法國美術;然而在普桑死後,學院中出現巴洛克的反彈,展開一場強調「線(disegno)」的「普桑派」和強調「顏色(colore)」的「魯本斯派」之間的風格之戰。然而即使巴洛克勢力的再次抬頭,甚至隨著時代品味遞嬗,演化成輕浮纖麗的洛可可風格時,學院的嚴格訓練還是生產藝術家和精美藝術品的源頭,而其成果已經為法國美術在歐洲打下一片天,成了其他國家效仿觀摩的範例。因此,一旦古典熱潮因龐貝考古而再次重新燃起時,學院栽培出來的藝術大師如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偉大領導者。此時的法國早已取代意大利,成為引領歐洲藝術潮流的中心。這一切,不能不說是路易十四時代,官方主導的學院制度的成就。

然而印象派出現以後,曾經造就無數大師和藝術傑作的學院藝術逐漸被貶抑成為迂腐、不合時宜的代名詞。為了順應變異的現代潮流,今天的法國高等美術學府,彷彿也失去了對往昔榮耀的自信,完全拋棄了過去崇高的藝術理念和嚴謹規範訓練方式,而「從善如流」成了與傳統價值顛倒的當代美術學院……這是路易十四或當時意見分歧的藝術精英們,根本無法想像的局面吧。

(轉載自《藝談ARTIUM》)◇

新紀元周刊 第632期

新紀元周刊 電子雜誌 一年訂閱 ( 點擊進入 )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逕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https://goo.gl/h1s2eA

新紀元暢銷書籍《中國大變動系列叢書》世局突變在即,且看中國企業家們如何保財保命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