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冬病夏治 大暑正當時(第五十集)|#新紀元

觀眾朋友們好!

2021年7月22日的22:09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進入赤日炎炎似火燒的大暑時節。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節氣是中國進入夏季的標誌,也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大暑」表示炎熱至極。

                                                                                                                                     
圖編   陶文/新紀元      

大暑至,空氣悶熱,暑氣蒸騰,清風難尋;古時的詩人們卻在大暑之際,有的納瓜品果,有的庭下乘涼,有的捧卷靜讀,解熱妙招不同,各有千秋樂趣。有宋代曾凡的《大暑》詩為證: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大暑節氣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 這時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中醫認為「長夏勝冬,克制宿疾」。也就是助長夏天的旺盛陽氣,來克制和驅散冬天陰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治癒。

由於冬季氣候陰盛陽衰,加上病者身體素來陽氣不足等原因,使得正氣不能祛邪於外,易造成一些慢性疾病,不但反覆發作,還會逐年加重;「夏治」則是在夏天最炎熱的「三伏天」裡,利用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活血通絡等方法驅散寒邪。

今天的《談節說文》第50集,我們一起來聊聊《冬病夏治 大暑正當時》。

一、大暑養生

1.     注意增加一些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熱天適當吃些苦瓜、苦菜,以及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食品,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且可增進食慾、健脾利胃。

2.     注意補充鹽分和維生素

高溫季節最好每人每天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及鈣、鈉等營養素,這樣可減少體內糖類和組織蛋白的消耗,有益於健康。

3.     注意不可過食冷飲和飲料

氣候炎熱時適當吃一些冷飲或飲料,能起到一定的祛暑降溫作用。雪糕、冰磚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製成的,不可食之過多,過量會使胃腸刺激,引起不規則收縮,誘發腹痛、腹瀉等疾患。

4.     注意食用祛濕排毒的食物

祛濕食物包括:①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②鯽魚,健脾利濕;③馬齒莧,清熱祛濕、散血消腫;④小米,清熱利尿;⑤胡蘿蔔,清熱解毒,潤腸通便;⑥洋蔥,化濕祛痰。

二、大暑民俗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大暑節氣有很多的風俗,如大暑民俗吃什麼、大暑有什麼風俗、各地都有哪些民俗呢?

1.     台灣吃鳳梨

大暑期間,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漢族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2.     浙江送大暑船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最終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以此祈禱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

3.     山東喝暑羊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4.     廣東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5.     防汛防澇

民間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說的也是要注意防汛防澇。大暑前後,氣溫高,空氣濕度大,這也是體感悶熱的原因所在,人們走哪都好似蒸桑拿。

三、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

為什麼冬天的病夏天治,比冬天治效果好呢?

長夏勝冬,克制宿疾。正如 《黃帝內經.素問》 中所說的「春夏養陽」、「長夏勝冬」,即助長夏天的旺盛陽氣,來克制和驅散冬天陰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治癒。由於冬季氣候陰盛陽衰,加上病者身體素來陽氣不足等緣由,使得正氣不能祛邪於外,易造成一些慢性疾病,不但反覆發作,還會逐年加重;「夏治」則是指在夏天最炎熱的「三伏天」裡,值此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活血通絡等方法驅散寒邪。

那為什麼不當即進行「冬治」? 因為冬季治療只能治標,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雖少有發作,但其宿根常存體內,由於影響其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症狀通常比較輕,有足夠的時間扶正固本,不僅能從根本上治療病痛,還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冬病夏治有中藥外治穴位貼敷、針推按摩、中藥內服、中藥燻蒸、中藥藥浴、飲食藥膳等多種療法,其中有一種最常用、比較受歡迎的療法便是「三伏貼」。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中醫上認為這是補陽氣的最好時機,陽氣正了,病痛也就好了。

「三伏貼」即中藥穴位貼敷,選擇在三伏天裡施行,以辛溫祛寒藥物貼在背部幾個不同的穴位治療,到了秋冬就可以輕鬆告別一些老毛病。現代研究也證實,藥物貼敷後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而藥物則透過表皮細胞間隙,並經皮膚吸收,進入人體血液循環,發揮了明顯的藥理.

                                                                                                                                           
圖編   陶文/新紀元

(一)    三伏貼適應人群

1.  呼吸系統人群

反覆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

2.  風濕、骨病人群

風濕、類風濕、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肩周炎、面癱、腰肌勞損、骨性關節炎、脊柱退行性病變等表現陽虛寒甚者。

3.  胃腸消化道類人群

慢性胃病、慢性腹瀉、慢性腸炎、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反胃等。

4.  兒童

小兒體虛、經常感冒咳嗽、哮喘、慢性腹瀉、消化不良、遺尿、慢性泄瀉等。

5.  亞健康人群

適合於素體陽虛、喜暖怕涼、遇冬怕冷的人群;秋冬發作或秋冬加重的皮膚病,如凍瘡、寒冷性多形紅斑、慢性蕁麻疹,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

(二)「三伏貼」有哪些注意事項?

三伏貼理論依據是「冬病夏治」,但「冬病夏治」並非人人通用,對於那些熱性體質、濕熱症、陰虛發熱等人士就不適宜,比如口氣很大、局部有紅腫、感冒時喉嚨紅腫、痰黃稠、潮熱盜汗等。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人群、孕婦、糖尿病患者、有嚴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皮膚長有皰癤、皮膚有破損者、疾病發作期 (如發燒等) 病人以及兩歲以下的兒童,不宜進行穴位敷貼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大暑節氣進行的中醫療法只是疾病治療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療,像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還正在服藥的話,在敷藥期間不能盲目減藥或停藥。

 (三) 只需要「夏治」嗎?

冬病,當然首先冬天也要治,然後為了預防,其實一年四季都可以治,而且肯定都有效果的,只不過夏季更佳而已。像一些嚴重的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併發肺氣腫、肺心病,除了發作期治療外,緩解期應該連續不斷地治療,決不能僅限於夏天。哮喘,中醫認為此病有夙根,根治非易,也應該長時間地服藥治療,而不局限於夏天。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今天的節目就跟大家聊到這裡,下次節目再見。


文章編輯:林慧心
校對審稿:張姬英
圖片編輯:陶文
責任編輯:Jordana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