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二十大後 中共將加速推進「計畫經濟2.0」


陰霾壟罩下的上海金融區天際線。(Johannes Eisele / AFP)

中美經濟走向脫鉤,中國經濟日益下行,二十大後,中共會朝哪個方向走?

從習近平的二十大報告中幾乎已明確,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將成為歷史。而報告中增加最多的關鍵詞是「安全」、「鬥爭」和「意識形態」,表明中共將更朝黨領導一切的方向走,包括經濟。

此前,有中共學者拋出「人民經濟」論。專家指出,人民經濟即中國計畫經濟的2.0版,多位學者的觀點認為中共會全力轉向「企業國有」、「統一市場」的計畫經濟。旅美中國問題專家透露,從接近北京高層的消息人士獲得的信息顯示,中共企圖在經濟上做大做強央企,形成「一業一企」的壟斷局面後,進而影響世界,這將是二十大後中共政經策略的主調。 

然而,隨著當局「計畫經濟2.0」的推進,中央與各地方的矛盾和衝突越加激烈,最終導致中共自亡。


多位學者認為,二十大後,中共會全力轉向「企業國有」、「統一市場」的計畫經濟。圖為2022年10月12日,一名工人在上海一座正在裝修的建築物旁休息。(Hector Retamal / AFP)

文•王淨文、楚寒石

統一大市場 實施國家壟斷

二十大召開前一個多月,中共公開提出了「一企一業、一業一企」的未來五年計畫,要把「1+N」合併成1,形成絕對的壟斷,做大做強央企。


2022年9月1日,中共公開提出「一企一業、一業一企」的未來五年計畫,要把「1+N」合併成1,形成絕對的壟斷,如石油開採行業就一個中石油。(STR / AFP)

央企是指由中共國務院或國資委行使出資人職責,由中共國有資本獨資或控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或委託中央部委管理的中共國有國企。「一業一企、一企一業」是指通過專業化整合融合,把央企做到行業的壟斷地位,一個企業就能代表這一個行業,比如在石油開採行業就一個中石油。

提到壟斷,有人可能想到此前中共官方對阿里巴巴、騰訊等民營企業的處罰,因為他們壟斷了個別行業。如今中共力推的是讓自己管轄的大型國有企業來壟斷所有行業,可以說,此前的反壟斷是為了打壓民企,給中共的央企壟斷掃清障礙。

過去一年內,中共當局建立了數家「巨無霸」央企,如2021年12月6日成立的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物流)。中國物流由原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物流板塊的四家「班底」企業為基礎整合而成,同時引入了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投資者。

新成立的中國物流有600多個分支機構、120條鐵路專線、42座期貨交割倉庫及近300萬輛專業公路貨運車,其經營網點廣泛分布於中國30個省(市、區)以及海外五大洲。如此規模使其在國際物流市場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此外,2021年5月8日,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合併成立為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Sinochem Holdings),總資產超過萬億元人民幣(約1570億美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在電力行業,中共要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據中證網報導,推進央企上市成為持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電力行業潛力大。

在房地產方面,2020年8月20日,中共住建部、央行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確定收緊地產開發商融資的「三道紅線」。12家重點房企被納入試點,2021年1月1日推向全行業。從此,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恆大、融創、河南建業等大型民營房企陷入掙扎求生的局面。

然而,在出現嚴重問題後,中央又把責任甩給地方。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宣稱,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突出矛盾和問題,要守住安全底線,穩定房地產市場,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 

「國企三年行動計畫」 為收權做鋪墊

中共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一直實施計畫經濟,國企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而在此次中共提出「全國統一大市場」之前,似乎已開始為中央收權做準備。

2020年6月,中共當局發布《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方案聲稱,要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調整,增強其控制力、影響力。方案要求,各行業央企在二十大之前完成主體任務。

官方報導稱,截至2021年底,中國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國企變成了可以到股市圈錢的公司了。

2022年7月25日,國資委發布了最新的央企名錄,共98家。當日新成立的中國礦業資源集團有限公司(China Mineral Resources Group Ltd,礦業資源集團)排名第36,僅次於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China Baowu Steel Group Corp, Ltd,中國寶武)。

在鋼鐵行業,中國寶武在6月分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聲稱要「成為全球鋼鐵及先進材料業引領者」。

官方稱,中國寶武的發展史是「一部聯合重組、整合融合史」,先後併購了八鋼、韶鋼、馬鋼、太鋼、重鋼、昆鋼等鋼鐵企業,形成了中國的「鋼鐵航母編隊」,使其在全球鋼鐵企業中,粗鋼產量第一,生產規模過億噸。

但是官方沒說的是,這些鋼鐵企業整合後稅收直接歸到中央,而在合併重組中的大量裁員則丟給當地政府去安置。武鋼董事長、黨委書記馬國強曾對媒體公開表示,武鋼將裁撤5萬名員工。


中國寶鋼集團先後併購重組武鋼等多家企業,整合後稅收直歸中央。專家表示,中共當局的意圖是要對地方政府削權,將經濟管理權和稅收直接上收中央。圖為南通的一家鋼鐵工廠。(STR / AFP)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對進口鐵礦石依賴率超過80%。據《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7月21日的報導,中共當局成立新央企的任務是要統一採購海外的鐵礦石,並管理在海外的中共國有礦產資源投資,「或損害澳洲鐵礦石產業」,因為中國的鋼鐵行業將有能力對澳洲鐵礦石的價格「發號施令」。

資本蓄水池要從房地產到股市

早在2020年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委宣布將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當時《新紀元》在第677期專題新聞〈改註冊制股市擴容 中共危局中再打資本牌〉一文分析說,這為中共超發貨幣找到了新的蓄水池,未來大陸股市或將迎來一個政策牛市。

過去幾年中國超發印刷了大量的鈔票,但物價指數並沒有太大的提升,這是因為熱錢大多流入了房地產這個蓄水池了。然而在房地產泡沫瘋狂發展幾十年之後,中共開始控制其發展,房地產開始降溫。

也就是說,房地產這個蓄水池已經滿了,中共若要繼續增發貨幣,就必須找到新的貨幣蓄水池,那就是股市。

於是後來人們看到,2021年3月,中共兩會提出「十四五規劃」,強調大陸資本擴容,目的就是要吸引國際資金。據說,中共和華爾街進行了勾兌協商,商量好了如何讓外國資本進入內地市場,如何把賺來的錢換成美元拿走,所以才有了3萬多億人民幣的外國熱錢悄悄進到了中國。

2021年9月2日,習近平在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宣布,將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9月3日證監會表示,北交所會從「新三板」切換過來,由證監會直接管理。

2022年9月,中共搞「一業一企、一企一業」,想把央企做成世界級別的巨無霸公司,成為股市的最優質資產,這必將吸引國際大鱷們投錢進入大陸股市或香港股市。

統一大市場 計畫經濟的代名詞

中共不光在生產領域搞合併,在市場領域也在推「統一大市場」。2022年4月10日,中共發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改委稱,建設統一大市場,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關鍵所在,但外界擔憂這是要重回計畫經濟的老路,第二天股市大跌。

對此,中國獨立學者榮劍在推特上評論,市場主體對未來的預期更壞,對經濟更沒信心。股市大跌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腳投票」。

當局的做法甚至引發體制內人質疑,認為所謂「統一大市場」不過是計畫經濟的代名詞。

這些質疑聲音包括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重提計畫經濟」;把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當成計畫經濟「萬能的手」;統一大市場就是「一切由中央說了算」;市場價格、商品供給、配給渠道等都要「統一」,這是搞「全國供銷社」、「統購統銷」。

旅美中國問題專家季達對《大紀元時報》表示,中共搞「統一市場」的目的就是控制資源、操縱定價,通過各行業設立的超大型央企控制整個國家。中共還企圖利用這些企業的超級實力,在國際上爭奪議價權,影響並要脅國際社會。


專家表示中共搞「統一市場」的目的就是控制資源、操縱定價,通過超大型央企控制整個國家、要脅國際社會。圖為中國交通建設公司的招牌於2019年7月25日出現在馬來西亞的東海岸鐵路項目儀式上。(Rushdi Samsudin / AFP)

中國問題專家、資深媒體人石山表示,無論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還是「去槓桿、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房地產調控,中共當局的意圖都是要打破地方保護、對地方政府削權,將經濟管理權和稅收直接上收到中央,實現其所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

石山指出,與鄧小平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放權給地方政府、讓利給民間、開放搞活市場經濟的做法截然相反,習近平希望通過中央集權和「削藩」的運動把權力收回來。這意味著二十大後,中國經濟政策將完全轉向,中共「計畫經濟2.0」已呼之欲出。

拋出「人民經濟」釋放信號 

2022年9月下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拋出了「人民經濟」論,稱只有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才能落實全民所有制,「人民經濟取代市場經濟是世界大勢所趨」。

溫鐵軍對「人民經濟」的定義是:自主性,即經濟與國家主權相關,不能讓外國資本壟斷;在地性,讓資源開發的收益成為本地的可持續性發展;綜合性,企業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實現自主性和在地性;人民性,即全民所有制,消滅私有化。

「人民經濟」論一出,立即引發財經界和輿論的質疑和批評。 

著名經濟學家向松祚斥責道:「所謂的自主性不就是閉關鎖國嗎?把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都否定嗎?所謂的在地性不就是畫地為牢嗎?他所謂的綜合性不就是把企業搞成大社會嗎?所謂的人民性不就是重新回到全民所有制的一大二公嗎?」

旅美學者、作家吳祚來對美國之音表示,「溫鐵軍現在是希望國家能更多控制私營經濟,由國家來實現配給制。」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市場學教授謝田評論說:「這就是中國計畫經濟的2.0版,增強版、升級版的計畫經濟。」

目前,所有反對「人民經濟」的聲音都已被中共當局屏蔽。

閉關鎖國、自給自足、企業大社會、一大二公等,都曾是中共「計畫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徵。看來,中共二十大後,中國經濟重回計畫經濟2.0,基本已成定論了。

大數據不能彌補計畫經濟根本缺陷

與最初的計畫經濟所不同的是,「計畫經濟2.0」多了一個依靠大數據來做計畫的高科技。

2021年12月,中共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通知,要求加快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深入滲透。這就是中共欲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計畫經濟2.0」的行動體現。

2017至2020年,中共當局已陸續推出所謂「國家大數據戰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被指企圖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強化政府管理,開發用於政府決策的人工智能系統。

不過,就連中共體制內的學者對此也表示懷疑。中央黨校原馬克思主義理論部主任周為民在第二屆中國經濟論壇會議上否定了當局的做法。他認為,大數據不管「大」到什麼程度,也不能彌補計畫經濟的根本缺陷,因此它不可能成為計畫經濟的有效工具。

他的觀點是,計畫經濟是一種管制經濟,是對個人和企業獨立性、自主性的否定。而大數據技術,無論數據再全,算法再高明,也不能改變計畫經濟否定自主性和自主活動的性質,所以它不可能幫助計畫經濟克服固有的弊端。

藉機收權 將激化各方矛盾

隨著中共央企的超大規模化重組及資源的進一步集中,中央與各地方政府及其支持的地方企業衝突愈加突出。

在今年9月1日召開的中共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專題推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稱各中央企業和各地改革三年行動工作檯帳完成率均超過98%。但改革仍存在不平衡,存在穿透基層一線不夠、部分重點改革任務形到神不到、改革質量和實效仍需提高等突出問題。

翁傑明在會議上還聲稱,要大力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要更多企業和地區形成「一業一企、一企一業」新格局。央企之間、央企和地方國企之間,要做到跨企業、跨層級和跨地區整合。

對此,旅美中國問題專家季達指出,中共試圖藉「一企一業」壟斷中國市場,進而影響世界,這將是二十大後中共政經策略的主調。 

季達透露:「我們從接近北京高層的消息人士獲得的信息顯示,中共整個策劃目的就是要進行全面控制。就是通過國企壟斷各個行業來控制整個經濟,通過一場疫情或危機把鄧小平改革開放這些放權讓利的做法轉變過來,把這個權力收回來。」


過去一年,中共建立數家「巨無霸」央企,實施國家壟斷。2021年5月8日,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聯合重組,合併成立為中國中化控股公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STR / AFP)

她還說,中共目前部署在各行業都設一個超大型國企,即「一業一企、一企一業」,全國約有近百家這類超大型國企,並要將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做精」,這些企業的負責人是副部級或正部級高官,直接由習近平任命。中國共產黨企圖通過這些超大型企業繼續控制中國,同時也要利用這些企業的超級實力在國際上爭奪議價權,影響並要脅國際社會。

季達指出,中共這種發展模式不可能成功,這是體制問題,不能長久。「最終會加劇各方面矛盾激化,讓中國社會陷入混亂。這也是中共自亡的必然。」◇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