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花語‧禮讚 當李曉寧重返水彩原鄉

?"
臺灣水彩花卉代表性的畫家李曉寧。

年過不惑重拾畫筆,短短十年間,李曉寧成為臺灣水彩花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豐富多姿的藝術人生,縮影在創作裡是對生命的敏銳與靈慧,啟悟心靈的是對神恩賜繪畫才能的感恩與珍惜……

文 _ 陳柏年      圖 _ 李曉寧

執教小學音樂老師十多年,卻願意重返學生生活,從頭學起,進而轉換職場成為一位專業的美術老師;年過不惑才埋首研習水彩,卻能在短短十年內進步驚人,成為水彩花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李曉寧的藝術人生豐富多姿,而她對生命的敏銳與靈慧也融入創作,予人寬廣的啟發。


李曉寧作品〈酢醬草〉,56×38cm。

殷紅間雜粉白披散的「使君子」,在夏日噴薄濃烈的馨香,奔放一季難掩的熱情;纖美柔紫的「酢醬草花」,在晨光霧露中怯怯伸展,彷彿訴說上天對最卑微的花草,也不吝深情的厚愛。還有春陽中融融冶冶、明媚綻放的粉嫩「櫻花」;以及藍紫花瓣朵朵簇擁,片片振翅欲飛,給人滿滿幸福的「繡球花」……走入李曉寧的水彩花卉,猶如走進一片綺麗世界,一覽她對生命多情的禮讚。


李曉寧作品〈月桃 〉,23×52cm。

幸福女子 才氣盎然

李曉寧氣質優雅清新,即使年齡增長,仍有少女清麗特質、宛如破曉曙光。而她體貼善感,溫暖細膩的心靈,總讓所有認識她的人如沐春風。有「臺灣人文水彩大師」之稱的畫家謝明錩曾描述,自己學生不下萬人,但是李曉寧的才氣令他印象深刻。

「我曾經告訴曉寧:從來沒有一幅畫可以讓我痛哭流涕。因為畫是視覺藝術,不像文字,可以透過深刻描述說出一個故事,從而讓人感動流淚。但曉寧告訴我,她可以,她可以因為目睹精彩畫作而激動落淚。」

謝明錩進一步描述:「曾經有人問我,什麼叫做『才氣』,我肯定的告訴他,才氣就是『感動』,一個可以對美感動的人;他就是一個有才氣的人,感動越深,才氣也就越高。因之,我對曉寧也就另眼相看。」

李曉寧對於美的強烈感動,可說是環境使然,再加上她細膩敏銳的心思,成就了她的繪畫藝術。

她說:「我生長在幸福美滿的家庭,父母的愛和正面價值觀的教導,總讓我看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父親更是我正向面對生命的典範,他罹癌18年,因著對上帝的信心及珍惜與兒孫的天倫之樂,以感恩和喜樂的心戰勝病魔。」

曲折蜿蜒的繪畫之路

李曉寧從小熱愛繪畫,求學的過程,總在老師的肯定與鼓勵下包攬教室布置與繪畫比賽,偶爾還爭取為兩個哥哥的繪畫作業捉刀代筆的機會。不知何時,「畫家」已成了她心底的夢。多才多藝的她,自小音樂感受性強,在父母栽培下走上學音樂的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音樂老師,但她熱愛繪畫的夢從未或忘,總在夜深人靜時浮上心頭。

就在執教13年後,身負相夫教子與課務繁忙之際,她毅然決然投考美術系,四年後獲得美術教育學系學位,進而成為一位美術教師。十多年來,她用心指導學生,透過設計、繪畫、陶藝、雕塑等課程,建立學生對美的認知與能力。對於各種媒材和教學的每個單元都投入深研,引領學生遨遊其中。帶著分享與回饋的心,李曉寧和摯友翁櫻芳老師合著編寫《全方位視覺藝術教學》一書(雄獅美術出版),被譽為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實用教材。

即使如此,玩遍各種藝術媒材,「水彩繪畫」在她心中依舊地位崇高,而她卻像一個近鄉情怯的遊子,遲遲不敢踏入這塊「聖地」,直到好友蘇淑滿老師點破她的迷障。

「淑滿知道我最喜歡水彩,但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一直不敢碰。有一次,她故意讓我透過網頁看一位畫家的創作,我才看了幾張畫眼淚就無法自主的不停落下……」眼底的衝擊讓李曉寧明白水彩繪畫是此生無法放棄的夢,眼淚落下的同時,心底也有一種融化、輕鬆的感受,便義無反顧的走上這條尋夢之路。她說:「那位啟蒙老師就是謝明錩,他是我最尊敬且給我幫助最大的老師。」

一旦開始學習水彩,李曉寧用功的程度自然不在話下。課堂上勤作筆記,回來後參研老師的繪畫專著,如飢似渴地消化吸收,而這些紮實的功夫便成了她往後創作上知識與技能的根基。之後也勤於求教指點,在不到十年的期間屢次參賽獲獎,並展現八次個展、十六次聯展之卓然成果。

她說:「喜歡的事情,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只要熱情在心中,火就不會熄。我一開始畫水彩真的是一頭栽進去,不敢說茶不思飯不想,可是幾乎醒著的時候不是在畫,就是在想畫畫的事。白天畫不夠,晚上睡覺作夢繼續畫,一張畫沒畫完就心繫著,畫完一張就想著下一張……這樣一轉眼就將近十年。」由於對繪畫如此傾心,在她遇到瓶頸時總難抑失落,但突破後的歡喜更令她雀躍不已。

理性與感性調和的創作


從音樂走上繪畫,許多人感受到李曉寧畫中的和諧與韻律感。圖為李曉寧作品〈綠海喻晴〉,105×52cm。

從音樂走上繪畫,許多人感受到她畫中的和諧與韻律感,好奇音樂是否對她繪畫有所影響?李曉寧說習樂多年,音樂的個中奧妙早已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轉戰繪畫,同為藝術表現,自然較容易掌握其中的精神。她說明音樂和美術所需的技法全然不同,但兩者都需要「感性體會、理性鋪陳,及兼容並蓄的表現」。她說:「舉音樂為例,一個作曲家或演唱家一定要清楚創作動機或先被音樂感動,掌握自己要傳達的是哀傷、快樂、浪漫……才有可能進入創作或表現;在進行作曲或演奏演唱前,樂曲起承轉合的編排,曲調韻律節奏的布局,都需要感性體會、理性鋪陳,進而交互呈現。繪畫也是如此,一張畫一定要會說話、會說故事,也就是要有很明確的訴求,像是春天的溫暖、蕭瑟的秋意,或是一個勞動者的心聲?……這是一個創作的精神。畫家取材時要思索,並清楚自己是被什麼感動,是色彩?是結構?……開始畫時,就要經營畫面的主賓關係,使其虛實有致、濃淡合宜,若處處精彩就等同於沒有精彩之處。這就是音樂和繪畫的共同性。」


李曉寧作品〈汗水釀的甘美〉,75×56cam。

觀察李曉寧的畫作,的確可以印證兩者共融呈現的特點。她的畫不論是纍纍成串的綠葡萄、繁複的木格窗櫺與綠葉,或是紅磚石上攀生糾結的藤蔓,都洋溢著鮮明的生機、多層次和諧調和、光影間共舞的豐美。她說自己特別喜愛描繪花草,正是因為喜歡釐清這些一般人難以處理、照片也照不出來的細節,進而在創作中,表現出花和葉之間、花葉和背景之間的層次感。她說:「我感受到音樂與美術最終目的,都是傳達藝術創作者的生命特質與內涵。技術技巧固然重要,但那是走入專業的必要條件。」


李曉寧作品〈古樓新綠〉,105×75cm。

所謂「畫如其人」,李曉寧是個情韻才氣十足的藝術家,勇於蜿蜒尋夢而無悔,如此感性與浪漫;但她教學時卻嚴謹有序,總為學生預想一步。理智的個性使然,她的工作室有條不紊,打開櫥櫃都是小儲物盒,分門別類井然有序。這兩種特質和諧並存,無怪乎她的畫沉澱中有活潑,豐沛的情感中也有清明的理智。

愛與感動的繪畫人生

習畫十年,李曉寧的繪畫揮灑更加自如,帶給觀者更多的靈氣、張力與感動。謝明錩說:「如果要我用一句話形容曉寧,我會說是『愛與感動』。」對於她的繪畫生涯,李曉寧也充滿了感恩。


習畫十年,李曉寧的繪畫揮灑更加自如,但她體悟畫畫是上帝的恩賜,會加倍珍惜與努力。

「這十年來我深刻感受到一件事要圓滿、一個人要成功,背後是多少人的關懷、支持和協助。」多年前從音樂轉換美術教學生涯時,課業很重,女兒還小,幸有一位家長全力幫忙,以及最關鍵的:家人的全心支持。她說:「先生和女兒,在我學習的路上全然的支持,他們無論工作忙碌,課業繁重,總不時視我繪畫為家中首要之大事,經常讚美鼓勵和提供意見,那是我畫下去最大的動力。」而父母及她兩位摯友義無反顧的支持,更是她內心最深的感謝與感動。

她說:「四十幾歲才提筆,一晃眼五十幾歲的我,一路走來何等幸運,充滿感恩,非常珍惜。我很清楚畫畫是上帝給我的恩賜,我會加倍珍惜與努力,盼望把神給我的恩賜發揮到極致;也希望透過畫畫,能更了解自己,並透過畫作及這段生命經歷,能夠帶給別人幫助,給人視覺與心靈上的饗宴。……在我創作的路上,我對上帝祈求兩件事:給我細膩的心,因心越細膩,感動越深,表現就越豐富;更求上帝給我寬廣的心,因心胸寬廣創作才會帶出生命力,帶給人喜樂滿足,也才可以榮耀神。這是我對上帝的禱告,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