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藥性與藥味


(攝影 / 龔安妮)

文 _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藥性與藥味,即藥的性味,決定著中藥的治療作用。

一般而言,藥分為寒熱兩大類,如吃熱性的胡椒頓感全身溫暖,而吃涼的西瓜頓感全身清涼。中藥金銀花的微寒歸為涼性,而生薑的微熱歸於溫性,而寒熱不明顯,作用平和者歸為平性。所以藥物可用寒、熱、溫、涼、平來別其藥性,稱為「五氣」。因平性藥物也有偏溫、偏涼之別,因此醫家論藥性只論「四氣」。

藥味有辛、甘、酸、苦、鹹、淡、澀七種味道,淡附於甘,澀附於酸,因此醫家論藥味只論「五味」。

藥物還有歸經,如杏仁、蘇子走肺經,因此症見咳嗽、氣喘的可以選用之;茯神、酸棗仁走心經,心悸、失眠的可以選用之。若同為熱病,並非所有的寒涼藥都可以用,還要區別是肺熱、肝熱、胃熱等等的不同,按藥物的歸經選用方可。

藥物還有升、降、浮、沉之別,一般說來,藥物辛、甘、溫熱者能升浮,酸、苦、鹹、澀、寒涼者能沉降;酒炒升,薑炒散,醋炒收斂,鹽炒下行。

藥物的臨床運用還講究配伍技巧,組合的使用包括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六種關係。一般方劑皆有君、臣、佐、使,藥物配伍有禁忌,總結為十八反與十九畏。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金朝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將「十八反」、「十九畏」編成歌訣,遂廣為流傳,相沿至今。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十八反包括:烏頭(川烏、草烏、附子) 反貝母(川貝母、浙貝母)、栝蔞、半夏、白蘞、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蘆反諸參(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白芍、赤芍)。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礵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和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尚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爆莫相依。」十九畏包括: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子,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服藥要還講忌口,如服人參忌吃蘿蔔,腎炎病人忌鹽,氣喘、瘡癤忌食雞、鴨、魚、蟹、蝦、韭菜、蒜之類的「發食」。寒性病應服熱性藥,忌食生冷;熱性病應服寒涼藥,忌食辛辣。服滋補藥忌茶,高燒病忌油。◇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