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聖城期待神再臨 耶路撒冷四千年的故事(一)


耶路撒冷舊城的西牆(又名哭牆),猶太教最重要的地點,背景右側是阿克薩清真寺,左側是圓頂清真寺。(AFP)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信仰的力量,讓這個城市不朽。 直至今日,聖城的動靜牽動著世界的神經。 這一切,是否早已安排好的布局,以等待最後一次的神蹟?

文 _ 蔡大雅

縱觀本次人類文明,可能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耶路撒冷(Jerusalem)一般,在三千年的建城史中,歷經多次的戰爭與毀滅後,仍舊能在原地重建並莊嚴矗立至今。

耶路撒冷位於海拔約700公尺高的山丘上,三面以山谷和四周更高的山相隔,易守難攻的地勢使其成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不過真正讓這個城市不朽的主因並非優越的戰略位置,而是信仰的力量,因為這裡是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


15世紀繪畫,聖城耶路撒冷。(公有領域)

猶太教視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上帝之所在」;基督教因為耶穌在此傳道、受難,繼而復活升天的神蹟,而認為此地是救贖之地;伊斯蘭教則因為默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夜行登霄」、接受訓令,而將之視為伊斯蘭三大聖地之一。

這是一個充滿神話與神蹟的城市,因信神、不信神而發生的無法解釋的事──神蹟,在此頻繁顯現。數千年來,有著不同信仰的各方勢力皆想將耶路撒冷置於自己的掌握中,紛爭與動亂隨之而起,至今未休;對聖城的爭奪所積累的恩怨糾葛,也彷彿沒有化解的一天。聖城的動靜牽動著世界的神經,但這一切,難道都是早已安排好的布局,以等待最後一次的神蹟?

本系列共分九篇,將有關耶路撒冷的歷史事件依序鋪陳,希望讀者能藉此鑑往知來,明瞭聖城的命運與未來。

信神得福報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先祖:亞伯拉罕

敬神

約3900年前,首先為耶路撒冷的歷史拉開序幕的人物,是三教共同推崇的亞伯拉罕(Abraham,阿拉伯語:易卜拉欣,有崇高、眾國之父的意思)。亞伯拉罕為諾亞的第十代後裔,其先祖原本居住在兩河流域下游的烏爾(Ur,為蘇美人所建之城),他的父親帶領全家向北移到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定居。父親死後,亞伯拉罕繼任成為族長,這時大約是西元前1900年左右。

亞伯拉罕是個虔誠信神的人,依照神的旨意,帶領族人向西遷到地中海東岸的迦南地(Canaan,原為諾亞之孫的名字,後來成為古地名,包含現在的巴勒斯坦、敘利亞及黎巴嫩等地中海的沿岸地區)。從典籍中的描述來推測,亞伯拉罕一族應該是過著四處游牧的生活。


〈亞伯拉罕牧羊的地方〉(Where Abram fed his flocks, 1878)。(Fæ/Wikimedia Commons)

與當時周圍其他氏族的習俗相仿,亞伯拉罕每遷移一次,就在駐紮地設壇獻祭;而他所敬拜的耶和華則應允將這片土地賜給他的後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亡國近二千年的猶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引發世居當地的阿拉伯人的激憤和武裝抗爭,也就是因為猶太人至今堅信,介於死海和地中海之間的土地是神在3800年前就答應要保留給他們的。

公義


〈撒冷王麥基洗德迎接亞伯拉罕〉(Meeting of Abraham and Melchizedek),Dierick Bouts,15世紀。(公有領域)

亞伯拉罕曾帶著家丁去搶救在戰爭中被擄走的侄子及其身家財物。回途經過撒冷地(Salem)時,身兼大祭司的撒冷王麥基洗得(Melchisedek,意為公義)帶著餅和酒前來迎接並為他祝福。這段故事記錄在《聖經.創世紀》中,出現的撒冷這個地名,被認為就位於今日的耶路撒冷一帶。此外,據說西方社會見面時的問候語「Salut」(祝福、健康之意),就是從Salem演變而來的。

亞伯拉罕在奉獻了爭戰所得的十分之一後即離去,並未攻占撒冷。回去後將搶回來的財物全數歸還原主,對方的贈與一概不取。亞伯拉罕虔誠正直的人格獲得神的眷顧與庇護,家業興旺,二個兒子分別成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祖先。

以子獻祭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Isaac,意為喜笑)是在亞伯拉罕100歲、其妻90歲時才出生的。當神啟示他們即將得子時,二人還因為不相信這麼老了還能生子而笑了出來,但神的旨意之下,神蹟確然出現。亞伯拉罕十分疼愛這個小兒子,讓他繼承所有家業。

亞伯拉罕在以撒出生前,已經有一個兒子以實瑪利(Ishmael,意為神聽見)。他雖然是長子,但因為生母是埃及女僕,既非猶太人,身分地位也不高,所以以實瑪利不但沒有分到任何財產,還連同母親被送出迦南地。以實瑪利後來死在麥加,被阿拉伯人認為是自己的祖先,並擁有先知的身分。


〈以實瑪利與其母遭驅逐〉,古斯塔.多雷(Gustave Doré),19世紀。(公有領域)

同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亞伯拉罕卻有天壤之別的對待,這是否開始形成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心結、埋下日後衝突的遠因,現已無從考據。

以撒成年後(25歲,一說是37歲),耶和華要亞伯拉罕到摩利亞的一座山上獻祭,祭品是以撒,也就是說,亞伯拉罕必須親手殺死自己的愛子來燔祭上帝。是服從上帝旨意,還是維護愛子性命與人間親情?亞伯拉罕選擇了前者,帶著以撒來到山上作為祭壇的磐石前。


〈獻上以撒〉,林布蘭特,1635年。(公有領域)

以撒不知自己的命運,還問父親祭祀為何未帶牛羊,因為依當時習俗,祭祀時要宰殺牛羊後焚燒來作為祭品。以撒當時年輕力壯,完全可以反抗老邁的父親來保全自己的生命,但他沒有抵抗,順從地接受了神的安排。正當亞伯拉罕舉刀朝向以撒的脖子時,神令天使阻止了他,告訴他原來這是神給他們的考驗,並非真的要讓父親殺死兒子。接著神讓亞伯拉罕看見一隻公羊困在灌木叢中,他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祭品,便宰殺這頭羔羊,在石上作獻祭。

父子倆因虔信地服從神旨,受到神的賜福,不僅自己長壽而終,子孫也蒙受庇蔭。亞伯拉罕至少活了125年,以撒在180歲時去世。而以撒的兒子雅各(Jacob)也活到147歲,他生了12個兒子,為猶太12支派的始祖。

千年後的耶穌即為以撒的後裔、亞伯拉罕的第36或42代子孫(對於代數,《新約聖經》在不同的福音書中有不同的說法);而更晚出現的伊斯蘭創教者默罕默德則認為,包括自己在內的阿拉伯人是亞伯拉罕的大兒子以實瑪利的後代。

亞伯拉罕舉行祭祀的那座山,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作為祭壇的那塊磐石,被猶太人視為上帝的所在,後來也被阿拉伯人所重視。因此猶太人的聖殿、阿拉伯人的清真寺,皆圍繞這塊石頭而建。(待續)◇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