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端午戲言: 假如屈原和孔子活在當代


2018年端午節香港龍舟競賽。(宋碧龍/大紀元)

文•楚一丁

黃曆五月五,粽香入端午。
鼓聲催浪飛,龍騰伴獅舞。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近了。

端午節始於愛國大詩人屈原投江自殞。所以,年復一年,裹在端午節飄香的粽葉裡的,不但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古老話題:愛國;還有一個年年不斷的爭議:自殞。

愛國的立足點不同

儒學的傳承離不開忠君報國, 但忠君報國的內涵卻因人而異。

屈原因傷其母國亡而憂憤投江;孔子卻因忠君報國而選擇辭君離朝,周遊列國。兩位中華歷史上的先賢皆愛他們的母國,但方式卻大相逕庭。如果將孔子擺在屈原的位置上,他會做出何種選擇?他也會縱入江水自絕於世嗎?他二人愛國的立足點存在著哪些根本的不同?

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是,假如兩位先賢活在了今世今時,他們又會如何選擇愛國?

一切,還得從端午節說起。

西元前278年,戰國名將白起率秦軍攻破郢都,楚國的覆亡自此已不可逆轉。當時被楚王流放到楚國邊遠地區的屈原,在得到郢都陷落的消息之後,有感於自己多年來力主聯齊抗秦的理念不被楚王所用,又傷心於家國淪落,山河破碎,遂抱石自殞投入了汨羅江(洞庭湖區河流之一)。當地的楚人聞訊後急忙出舟以圖相救,後又投米飯於江中餵魚,以保屈原遺體不遭魚食。自此,便開啟了流傳於世的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中華傳統。


屈原因傷母國亡而憂憤投江,愛局限在他所生活的楚國。圖為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陳洪綬作品〈屈子行吟圖〉。(公有領域)

時光從屈原投江回溯二百多年,大約在西元前496年,時年五十五歲的孔子因不滿於魯國君王的不作為,辭去他魯國大司寇的高位,並隨後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旅途。

孔子提倡忠君報國,但他卻不愚忠。《論語》中有他忠君思想的一條底線: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他與屈原的區別,恰恰在這個「止」字上。儒學的核心是仁愛,這就是孔子對君王之道的要求。如果君王願意以此道治理天下,孔子當然樂於追隨和輔佐。反之,孔子則既不會對高官厚祿有任何的留戀,也不會為他的君王保留任何愚忠。


孔子提倡忠君報國卻不愚忠,選擇辭君離朝,周遊列國。圖為明 仇英《人物故事圖冊》之〈子路問津圖〉。圖意取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公有領域)

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了十四個年頭,但終究沒能找到一個可以符合他要求的君王。以他的經歷不難看出,如果將孔子擺在屈原的位置上,他絕對不會因絕望而投江。相反,他很可能會迫不及待地要面見秦國的國君,看看這個吞併了楚國的新統治者是否會採納他的治國理念。

孔子與屈原最大的不同在於:屈原寧死,也不會離開他所愚忠之君王;而孔子所需要的,只不過是選擇輔佐一個能夠實施仁政的君王罷了。至於這個君王來自那個國度,對於孔子來說,並不重要。

儒學的核心是忠與孝。按《孝經》中的解釋,孔子所說的忠,是孝天下的意思——將天下的人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順。而孝順自己的父母,則是忠的起點。所以,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是要找到一個能對其國人實施仁政的君王,然後輔佐這個君王在他的國度裡去重建周朝以孝和忠為核心的文化。至於這個君王所在的王國是魯國、衛國、陳國,還是其他的什麼國度,孔子也並不在意。

屈原的愛只局限在他所生活的楚國,而孔子則希望他的仁能普及於天下。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以屈原和孔子的價值觀和處世之道,如果他們生在當代的中國,他們將面對何種人生,又將如何實現自己忠君報國的情懷?

最大的可能是,這兩位聖賢都不可能逃脫一個宿命般的經歷: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這是當代所有擁有士大夫風骨的中國文人的悲劇,當然,這裡僅僅說的是他們的前半生。

截然不同的選擇

而他們二人對自己後半生卻很可能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以屈原的愚忠,他是否會在右派帽子被摘掉後對現行體制感恩戴德?中國高層的一位著名人物就曾將自己被打成右派的經歷形容成媽媽打兒子。屈原若活在當代,會有類似的糊塗想法嗎?難說。

然而孔子就不同了。他絕對會再次選擇棄國而去,就像他當年毅然辭官離開魯國一樣。今世的他,不但要周遊列國,而且會周遊世界。

更為有趣的是,今世的孔子在周遊世界之後,極大的可能會最後選擇定居在美國。

不信嗎?且少安毋躁,容筆者細細道來。

第一: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孔子周遊列國,不就是想通過移民的方式移居他國,以實現自己恢復周禮的抱負嗎?

第二:美國社會是由一群崇尚人道和自由遠遠超過愛自己母國的移民所組成的,或者說,他們都是將道擺在了母國之上的人。孔子在這裡,將如魚得水,樂不思蜀。

第三:孔子在這裡, 可以放開手腳,實踐他的道。他用不著再去尋找一個明君,他自己就可以選總統。當然,也可以繼續辦他的教育,教一幫學生,然後讓他的學生們去參政。

第四:即使孔子既不參政也不辦學,他在美國也可以自由地繼續去追求他的道。孔子晚年將他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對易經的研究上。而當今世上,美國是一個對求道之人環境最為適合的國度。


(Philippe Lopez / AFP)

美國的立國之本是宗教自由。這一點,與開創了中華傳統的道家文化異曲同工。

《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日道……」

道家哲學的目的,是尋找那個創造了天地萬物的造物主和造物主的智慧。在道家修道人的眼裡,各類來自不同國家的宗教,其實都是在尋找相同的東西。所以,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裡,對外來的宗教沒有很大的排斥。究其原因,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身就是一個在尋找自己本源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文化。宗教自由本就是中華文化與生俱來的特質。

孔子如果活在當代,美國才是他追求天與道最好的環境。至少,在這裡他用不著像國內某些被冠以儒學權威的學者那樣,不得已為了黨國去說一些違心的話。

第五:對於一個樂於周遊列國的人來說,美國護照才是最方便的。至少用不著擔心哪一天護照會被政府機構收回去保管起來,想走也走不了了。

對蘭花情有獨鍾

談到屈原和孔子,這兩位先賢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蘭花。

屈原愛國,也愛蘭花。他的悲憤投江不但造就了端午節龍舟粽香論愛國的傳統,更為蘭花成為愛國之象徵平添了一段佳話。

屈原對蘭花情有獨鍾,在他的千古名篇〈離騷〉中,著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的句子。一畹是三十畝,九畹就是二百七十畝。蘭九畹,再加上蕙百畝,總共就接近四百畝了。按說要侍奉幾百畝蘭花,也確實夠忙的。屈原是否會將自己每天都埋在蘭花田裡,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養花專業戶,要打一個問號。但詩歌畢竟是靠想像力抒發情感的文學形式,若是要用解算術題的方式去欣賞〈離騷〉中的句子,就有暴殄天物之嫌了。

不過屈原酷愛蘭花,大概是不會有假的了。在〈離騷〉和〈九歌〉中,有關蘭花的詩句比比皆是。得此著名的愛國大詩人獨愛蘭花的典故和名句,便做實了蘭花的愛國象徵。

無獨有偶,孔子對蘭花也情有獨鍾。孔子晚年周遊列國而不得志,一日在旅途當中的一處幽谷裡看到漫山遍野怒放的蘭花,不禁心中為之神往。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
荀子後來將孔子譽為空谷幽蘭:「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

不難看出,屈原與孔子兩位先賢雖然都愛蘭花,但原因卻各有不同。

屈原雖愛蘭花之高潔,但心志卻仍在朝堂之上。他種了大片的蘭花,但心中所想的,仍是宮廷之中的王者之香。當意識到其志終將不能得以通達之時,便只能選擇以死銘志,丟下他的蘭花而去。

而孔子所愛的,卻是蘭花那生於天地之間的自然本性。雖身具王者之香,卻不會為朝堂所羈絆。雖不得志,但道心堅定,本意通達。天地之間大了去了,既然朝堂之上的禮崩樂壞是天意所為,無法以道事君,那麼便將此生隱伏於草莽之間,為後世留下中華文化的薪火傳承罷。所謂仰不負於天,俯無愧於地,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

孔子和屈原都是華夏歷史上風流千古的人物。一年又一年,端午的傳統在龍舟賽千漿競飛的臂膀上延續。一代又一代,愛國的理念在炎黃的血脈中傳承。先賢們不但傳下了愛國的理念,也為我們留下了如何愛國的榜樣。

借端午之粽香,發思古之幽情。佳節的粽葉,不但包著先賢們的愛國情懷,更裹著前輩們輪迴五千年返本歸真的願望和初衷。令吾輩年年回味,歲歲追憶,並代代相傳。◇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