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處暑四宜 生活順意|(第二十三集)#新紀元

    

                                                         
                                                                                                     圖片拍攝製作   (張德容/新紀元)


夏餘秋始,八月未央,處暑攜一身颯爽清涼,和著秋風,如約而至。

2020年8月22日是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到來預示著夏天正式結束,秋天真正到來。

處暑伏盡暑氣去,秋來氣燥要注意。食宜溫補滋陰肺,水宜秋梨好潤膚。動宜早晚常散步,友宜短信多聯繫。以上四宜若牢記,生活身體皆順意 。

今天的《談節說文》第23集,我們要同大家分享的是《處暑四宜  生活順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表示炎熱過去,暑氣至此而止,開始退伏潛藏,以待來年。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中國有「處暑寒來」的諺語,陽氣催熟萬物後自然退位,陰氣開始彌漫。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不過華南地區因為緯度較低,則可能還會炎熱。

處暑三候是什麼?

  一候,鷹乃祭鳥。鷹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肅氣,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並且先陳列如祭而後食,古人稱之「義舉」。

  二候,天地始肅。接著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

  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開始秋收。

處暑天氣

節氣反映了一個季節的天氣特點,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反映的是秋天的氣候特徵。那麼,處暑節氣有什麼特點?二十四節氣處暑的特點有哪些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1、氣溫下降

  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2、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乾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方。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乾燥,往往帶來颳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

  每每風雨過後,特別是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豔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

  對於剛剛走出三伏,並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後,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後了。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

4、雷暴活動

  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於低緯度的暖濕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於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進入9月,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

  它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範圍,除渭水和漢水流域外,還包括四川、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發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現。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十大民俗

       每個節氣都會有一些特色的習俗,處暑也不例外。那麼,處暑這一天百姓都怎麼慶祝呢?

1、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 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在這期間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人們以此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

2、賞秋雲

天水秋雲薄,天長杳無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節將至,民間向來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

3、吃龍眼配稀飯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老一輩的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著稀飯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

4、煎藥茶

      自唐代以來,每當處暑期間,兩廣地區就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不過,涼茶苦寒,易傷脾胃,不宜多喝。

5、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裡幹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穀懸掛門首。

6、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燈盞或者是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7、開漁節

      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開漁節,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漁民們往往可以捕捉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8、吃鴨子

  民間歷來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北京和南京迄今還保留著這一食俗,每到處暑這一天,北京人就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而老南京人如果有空則會在家煲蘿蔔老鴨或者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當地俗話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處暑時節天氣由熱轉涼,為預防秋燥傷人,這個時期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為主。鴨肉具有清熱補虛、養胃生津、滋陰健脾的功效,是民間公認的「補虛勞聖藥」,適合處暑節氣食用。

    鴨肉味甘性涼,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薑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

    鴨全身都是寶。鴨肉味甘、鹹、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骨蒸勞熱、小便不利、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等。烏骨鴨藥用價值更大,結核病患者可以減輕潮熱、咳嗽等症。老母鴨能補虛滋陰,對久病體虛者或虛勞吐血者均有補益作用。

9、送「暑船」

     福建會送「暑船」,當地人認為在暑天製作一艘暑船將貢品放在船上送出海燒掉,就能保整個夏天平平安安地度過。

10、喝酸梅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製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乾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後,裝進木製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鹹,口感甚佳。

   秋天天氣乾燥,民間認為,此時適合吃百合、銀耳等食物來滋陰潤肺。而秋意漸濃之際,也是出遊賞景的好時候。

處暑養生

處暑伏盡秋景美,要防秋燥多喝水,

處暑百病從濕起!也是祛濕好時機。

秋梨百合銀耳湯,唾液防癌多動嘴。

處暑伏盡秋色美,保證優良的睡眠。

    夏無病三分虛,秋涼至,是時候小補回來了。但還不能貼秋膘大補肉食,因為此時濕氣較重,脾胃難以消化油膩的食物。提醒大家處暑節氣應該注意的事項,希望大家身體倍兒棒!

1.穿著不宜急於增加衣服。「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2.睡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3.室內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4.防病。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風寒或風熱感冒。處暑時節可通過艾灸祛濕寒補陽氣,艾灸可以通過艾草受熱時產生的熱力刺激人體的經穴,使經絡中的氣血循行加快,從而加強對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營養,驅寒祛濕補充人體陽氣,以達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5、早睡早起。進入秋季後,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原來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由此,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發病及時用食物療法恢復平衡。

6.飲食。可吃溫補食物。臉無痘、面不紅者若有吃辣味的習慣,可適當吃些辣椒、胡椒之類食物;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少喝點酒,其中白酒、黃酒一定要加溫;主食以吃精白麵補氣為好;喜歡吃紅棗、桂圓者,早晨可吃幾顆;喜歡吃酸味者,可適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斂。

7.這段時間儘量不吃蘿蔔(胡蘿蔔除外)。蘿蔔主下氣,此時人的中氣不足,吃蘿蔔易傷中氣。

8、益腎養肝多吃鹹。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處暑過後,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此時飲食調養方面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多吃鹹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

9、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祕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於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10、吃粥補充水分與潤燥。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中醫提醒,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11、護腸養胃。對於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除了及時治療、儘量不喝酒、避免冷飲冷食、避免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少吃傷害消化系統的藥物之外,還要戒掉不利於消化吸收的各種不良習慣。

12、精神調養。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13、輕鬆運動。飯後散步,或者飯後做點輕鬆家務,對於處暑後養生是個好習慣。剛吃完飯並不適合劇烈運動,不適合快走,但不意味著連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門散步的好處,很大程度上在於讓人精神放鬆。如果不散步,可能會看電視、看電腦、看雜誌等,而腦力活動更不利於消化吸收。在飯後兩小時之後,可以做些不太累的運動,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適度的運動有利於改善血液循環,對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幫助。

14、多吃清熱安神食物。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處暑農諺

  處暑高粱白露穀。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

  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

  處暑見新花。

  處暑花,不歸家。

  處暑長薯。

  熱熟穀,粒實鼓。

  處暑早的雨,穀倉裡的米。

  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子難保米。

處暑榖漸黃,大風要提防。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

  處暑三日割黃穀。

  處暑十日忙割穀。

  黍子返青增一石,穀子返青大減產。

  黍子返青壓塌場,穀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馬虎,鳥雀撐破肚。

  處暑收黍,白露收穀。

  處暑就把白菜移,十年準有九不離。

  處暑栽白菜,有利沒有害。

觀眾朋友,有關處暑的節目今天就說到這裏,我們下一期白露專集再見。



責任審稿:張姬英

責任編輯:Jordana




#新紀元 #傳統 #價值 #真實 #大陸 #禁聞

#支持我們 👌訂閱👍按讚🔔小鈴鐺

《新紀元雜誌》八月刊購買網址: https://bit.ly/2PYOUM1

👉 購買網址:https://bit.ly/2Xma3V0

-----------------------------

支持《新紀元周刊》請 follow #新紀元周刊

🔔 官方網站    ➡️ https://www.epochweekly.com

🔔 購物商城    ➡️ https://shop.epochweekly.com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newepochweekly

🔔 Line@       ➡️ https://line.me/R/ti/p/%40epochweekly

🔔 YouTube   ➡️ https://bit.ly/2T8nQe8

🔔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newepochweekly

🔔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newepochweekly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