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處暑出伏 養生納福 (第五十二集)|#新紀元

       

觀眾朋友好! 

 離離暑氣散,裊裊涼風起。 

  2021年8月23日 5:34:48 太陽黃經為150°是處暑。 

  處暑時節,炎陽不再炙烤,蟬兒不再鳴叫,盛夏漸行漸遠,秋意愈來愈濃。秋色在天地萬物間如水墨畫般一點一滴地鋪陳瀰漫開來,秋日的大美景色正在大地上悄然展現。 

  立秋過,處暑來。古人講的「農曆七月流火」是處暑子夜天空的瞬間攝影,展現了中華文化深奧的科學智慧。 

  處暑中前有七夕節,後有中元節民俗,古人也告訴人處暑養生的重點。在氣候方面,處暑要從容應對「秋老虎」。 

 今天的《談節說文》第五十二集,我們一起來說說《處暑出伏 養生納福 》。 

 
                     
                                                                      圖編  陶文/新紀元
                    

  一、處暑農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即「出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炎熱離開,氣溫逐漸下降。處暑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農諺有「處暑不種田,想種等來年」, 「處暑不露頭,割倒餵老牛」, 「過了處暑不種秋,就是種上也不收」, 「處暑暑穀漸黃,大風要提防」。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 

  「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 

  進入處暑,中國北方會有一段秋高氣爽的好時節。天高雲淡溫度適宜,正是出行的好時節。或約三五好友,或與家人同行,到野外迎秋賞景,看雲卷雲舒,正是愜意的時候。而且呢,處暑之後,隨著暑氣的消散,天上的雲朵也不像夏季那樣濃厚,疏散自如的雲朵也格外好看。 

  長江以北氣溫逐漸下降,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由炎熱向寒冷過渡。處暑剛剛走出三伏,需要警惕秋老虎、雷暴天氣。 

  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收割中稻的農忙時節。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將成熟。所以農諺裡有:「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之說。水稻收割之後還要曬的,所以對天氣的要求很高,搶收搶曬的時候,如果有個晴好的天氣,那是再好不過的了。此外,在一些地區,處暑前後正是採摘頭茬棉花的時候,所以也有「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的說法。 

  而在我國北方,由於處暑以後,降雨開始明顯減少,所以這個時候蓄水就顯得特別重要了。而由於降水的減少,有些地方可能會形成夏秋連旱,所以農家的防火工作也要重視起來。 

 二、處暑民俗 

  在秋天家族的兄弟節氣中,處暑的民俗最多。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大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 

  1. 祭祖祭神 

  處暑節氣中,前有七夕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後有中元節,祭祀先人,除了祭祖,還要拜謝土地公,並祈願來年收成更豐。處暑前後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曆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讚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臺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2. 出遊迎秋。 

  祭祀通常伴有出遊,與清明踏青不同,處暑出遊主要是領略巧雲紅葉,心境也平和大氣了許多。俗話說,無鴨不過秋。現在的老北京人還保留吃處暑百合鴨的習俗,鴨子營養肥美、清熱安神,送來絲絲秋涼,緩解秋燥。 

  民間還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說法。在古代,即便是皇帝都會在這一時期與百官一起出行遊樂呢! 

  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3.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4.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穫的時節,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圖編  陶文/新紀元                   

 

  三、處暑養生 

  處暑養生著重四大要點: 

  1、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生發; 「秋凍」是為了氣血入裡保存熱量,促進陽氣潛降。因此,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 

  而且初秋是「冷」並沒有感覺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採取「秋凍」對於適應與抗禦後來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從機體適應能力上看,也可以說符合季節之間的「慣性原理」。 

  處暑是溫度變化的重要節點。所以古人說:「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又有「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的說法。總之呢,處暑之後,或許白天還會有些暑熱的感覺,但早晚的溫度下降已經很明顯了。尤其是「一場秋雨一場寒」,一旦下雨,更是給人秋涼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要適時地增加衣物了,尤其是對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 

  2、防秋燥 

  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專家建議: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以補水外,適當多吃些柔潤性的食物。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不然的話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或用濕拖把擦地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便於生津潤燥、消熱通便。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 

  烹飪的時候也不要口味太重,這樣既可以補充營養,又可以緩解秋燥的狀況。 

  說到這個秋燥,主要是因為處暑之後天氣轉涼,降雨減少,天氣變得比較乾燥,所以才有了這個說法。秋天的時候很多人都比較容易上火,所以這個時候,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是很有必要的 

  3、潤肺養胃 

  初秋的氣候逐漸乾燥,最容易對肺陰造成損傷,伴隨著夏季眾多的細菌也會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感冒、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氣喘病也會在此時復發或者加重。所以,加強對肺陰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呢,咱們過去常有「苦夏」的說法,如今雖然有空調,但夏天還是會有很多人有食慾不振等等的反應。經過了一個「盛夏」,很多人的脾胃都會變得有點虛弱。所以這個時節,飲食當以清淡為主。可以多食用一些冬瓜、薏米、蓮子等健脾養胃的食物,每天一碗薏米蓮子粥,會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按傳統醫學,金秋屬肺,處暑後養肺最為適宜,這也要求人們多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百合、梨子、胡蘿蔔(蘿蔔要少吃,免傷中氣)等,以益肺生津;少吃辣椒、蔥、薑、蒜等燥烈之物,少喝冰冷食物飲料,以免損傷肺部機能。像空調、風扇,涼席等都要逐漸停止使用,起居則要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早點睡可以聚斂陽氣,可以適當早起,因為早起可以使肺氣舒展,以免收斂太多。 

  中醫上講肺喜潤而惡燥,燥邪傷肺,養肺不僅能使肺氣更加充盈,增強肺的主氣,也能治療由於肺虛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在食物的分類上,甘潤的食品對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薺、枇杷、甘蔗、柚子等,還有眾多的粥品,更是養肺的首選,例如銀耳冰糖粥、百合蓮子粥等。 

  4、少辛增酸 

  少辛的原因,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大家都知道,吃過於辛辣的食物會導致人體發汗,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散作用,能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洩出來,隨後身體便涼了。 

  所以,處暑之後不應吃辣椒、花椒、生薑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狀。多酸則是強調應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來達到保肝護肺的效用。 

  5. 讀詩養心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秋高氣爽,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讓我們在古詩詞中品味處暑時節的浪漫。 

  中醫養生認為,處暑占有「暑」和「燥」兩種外邪。所以,這個季節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收斂陰氣,早起可以舒展陽氣,同時防秋燥靜養身心。 

  古代文人墨客對於處暑這一時節,有著特殊的情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處暑時節,不妨品讀詩詞,陶冶情操、靜氣養心。下面我們來品品宋代陸游的名句: 

  《閒適》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柴門傍野水,鄰叟閒相期。 

  6. 品茶養身 

  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茶的國度。兩者相遇,造就了最美的茶詩詞,既能爽口,更能安心。 

  處暑時節,靜靜地品一杯茶,美美地欣賞一首詩,清幽出暑入秋。 

  處暑前後如果感到口乾舌燥,可以用麥冬或石斛泡水代茶飲,可滋陰消暑;也可用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 

文章編輯:林慧心
校對審稿:張姬英
圖片編輯:陶文
責任編輯:Jordana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