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立秋養陰 重養精神(第五十一集)|#新紀元

觀眾朋友們好! 

山青水秀夜來霜,樹草泛紅出淺黃。2021年8月7日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第13個,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孟秋時節的開始。 

「秋」是指暑去涼來,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見一落葉而知天下秋,秋季,萬物多姿也多彩。 

立秋養生,重在「收」與「養」。古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養生一定要順應四時,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立秋後,身體由夏季的開放出汗排毒狀態向收斂陽氣儲存能量轉變。那麼,立秋養生養陰有哪些祕笈呢? 
                                                                                                               圖編  陶文/新紀元 

今天的《談節說文》第五十一集,我們一起來聊聊《立秋養陰 重養精神》。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和秋。立秋之日,天氣轉涼,戴楸葉、咬秋瓜,嚼赤豆、服井花,洗濯愁悶,安排笑口,以歡愉的心情迎接金秋的到來。 

一、古代習俗 

「立秋」是中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早在周代就有「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的儀式。後世一直繼承了這個習俗。《後漢書.祭祀志》中寫到:「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樹上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中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在古代,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立秋」的早晚相當重要,「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意思是如果立秋趕在黃曆七月,這一年的收成一定不錯;要是趕在六月,則五穀不熟,可能導致歉收。「立秋」後下不下雨更不能忽視,「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此時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的農諺。 

立秋標誌著夏與秋的轉換,民間歷代相傳很多習俗,比如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預卜未來天氣涼熱;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等等。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武林舊事》中則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 

到了清朝,《帝京歲時紀勝》上說:立秋前一天,要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到立秋日合家飲之,「謂秋後無餘暑瘧痢之疾」。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藥組成,具有消除暑濕、預防感冒的作用。所以人們在立秋前一天便紛紛到藥鋪買好這些藥,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 

二、養生精要 

立秋,萬物成熟收穫, 人體處於陽消陰長之中。 

平日裡,凡精神情志、 飲食起居、運動鍛鍊, 皆以養收為原則。 

立秋後,情緒調節極重要, 遇事莫急莫傷,心情舒暢, 早睡早起,多鍛鍊身體。 

飲食上,養陰清熱, 潤燥止渴、清新安神, 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 

適當「增酸」, 蘋果、葡萄等酸味水果要多吃, 以增加肝臟的功能, 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 
 

                                                                             圖編  陶文/新紀元 
 
 立秋如何養生,養陰益氣防「秋燥」。立秋節氣,防治「秋燥」,養陰益氣是關鍵,養陰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可以溫養肺氣。養陰益氣完全可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著手。 

1. 多吃蔬果 

在飲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因為這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還可多吃些以蜂蜜、百合、蓮子、胡蘿蔔、藕、梨、芝麻、木耳等清補之品所煮的百合粥、甜漿粥、牛乳粥等。 

2. 及時增加衣服 

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外感風寒。不要過早地「多穿衣」,注意耐寒鍛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凍」。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鍊,做些有氧運動,如登山、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 

3. 調節情緒 

立秋起,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中醫認為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因此可「常笑宣肺」。但需注意,患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者及手術後的病人都不宜放聲大笑、狂笑。 

立秋調養脾胃  飲食謹守4原則 

在養生學上,有 「秋來伏不去」之說,此時,正是調養脾胃的最好時機,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空調族」養脾胃,飲食上應作出調整。 

1. 以淡補為主 

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立秋時節一定要與滋膩的養陰之品如鹿角膠、阿膠等「劃清界限」。否則,非常容易加重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立秋後應以「淡補」為主,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 

2. 吃祛濕熱的藥膳 

脾胃虛弱者若適當多喝點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藥膳,對身體大有裨益。祛濕的藥材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了,《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此外,還有薏米、扁豆等。 

3. 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茯苓、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神農本草經》更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因此藥膳粥是此時調節脾胃最好的飲食。立秋後早晨喝碗粥,既可瀉秋涼,又能防秋燥。 

4. 少吃消暑水果 

俗話說「秋瓜壞肚」。入秋後,雖然天氣仍然很炎熱,但是陽氣已逐漸消退,除了南部沿海的廣東、海南等省,我國多數省市都不宜再食用夏日消暑水果。這是因為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天時大量吃瓜雖不至於造成配誒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而導致出現腹瀉等脾胃疾患。因此,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三、立秋養陰 調養精神 

自然界的秋風落葉,往往使人觸景生情,常令人心生秋愁,誘發消極情緒,即悲秋。古人認為秋季的精神養生應做到「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就是說,秋季養生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收斂神氣,心平氣和,以適應秋季清肅、容平之氣,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變化,或外出秋遊,登高賞,令心曠神怡;或靜練氣,特別是修煉法輪功的第二套《法輪樁法》靜功,收斂心神,生慧增力,融心輕體,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做到「心境寧靜」,避免悲傷情緒,讓自己保持樂觀愉快,這樣才會減輕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才能適應秋天的特徵。 

立秋養陰首防「秋老虎」 

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之後15天內、處暑之前仍處在二伏和三伏期內,此時天氣仍悶熱,暑氣難消,故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此時出現的高溫天氣就是所謂的「秋老虎」。所以,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溫。但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立秋的風比夏季風涼爽,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此時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身體虛弱者,還要經常喝點薑茶。 

秋季養陰關鍵在於防燥 

到了秋季,不少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一系列惱人的症狀。開始時不時「騷擾」自己一番,這些就是典型的「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 

又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並傷及人體肺部,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燥邪」。 

具體表現為以下: 

1. 聲音嘶啞 

2. 鼻腔敏感 

3. 皮膚乾燥 

4. 頭髮乾燥 

5. 便祕 

養陰不忘精神調養 

這個階段要注意: 

1. 早睡早起養肝護肺; 

2. 晚上9點以後不要劇烈運動出汗過多; 

3. 水果以當季為好,如葡萄、秋梨等。 

順應天時,保養好身體,才能避免疾病的產生。 

這次節目就到這裡,下次節目再見。 
 
文章編輯:林慧心 
校對審稿:張姬英 
圖片編輯:陶文 
責任編輯:Jordana
 

您也許會喜歡